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6887
  • 作      者:
    欧阳哲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1962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欧阳哲生讲胡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科学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编有:《胡适文集》(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多种文集。
展开
内容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通论性著作,它从检讨198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热”开始入手,提出开展“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这一课题的研究,然后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探讨,包括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新文化主体思想的消长、新文化主要流派(包括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的比较、新文化进程偏差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国新文化的发展趋向作了前瞻。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传统儒学,熊氏上摈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下弃孔门后学七十子和孟荀八派,只尊“孔圣”,于孔子又以“五十学《易》为界”,只肯定其“创明大道”的后半生。他从心性论角度来阐释《周易》,肯定《周易》、《礼运》所浸透的那种具有浓厚乌托邦色彩的“大同”理想,赞扬《周易》生化不息、雄浑劲健的本体观。②他并不以传统文化为至善至美,“东方文化,其毒质至今已暴露殆尽”③,不能成为人们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他欣赏并提倡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以支持现实的个人的尊严,但他亦觉察到宋明诸老先生“他们虽复不忘经世致用率以养成固陋偷敝的士习,因为他们把主静造成普遍的学风,其流弊必至萎靡不振,这个是不期然而然的”④。他认为“人当利用本心之明,向事物上发展,不可信赖心的神灵,以为物来即通”⑨,表明了开掘主观能动性的态度。可以说,熊十力的宇宙本体论继承了宋明理学的“心性”力量,但突破了其禁欲主静的概念框架,表现了对一种活跃的生命力量的追求,这是他的超越之处,亦是他接受柏格森生命哲学影响的结果。<br>    ……
展开
目录
引 言<br>一、超越政治与历史的二律背反<br>二、寻找失落的文化主体<br>三、“20世纪中国文化”的诱惑<br>第一章 新文化创造者的忧患<br>一、为中国知识分子正名<br>二、“知识分子”释义<br>三、六代人的选择<br>四、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特点<br>第二章 新文化主体思想的消长<br>一、时代的逼迫:从兴业到立人<br>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br>三、新文化主体思想的开掘<br>四、个性解放思潮的消退<br>第三章 新文化流派的比较<br>一、寻找中国文化新坐标<br>二、保守主义的文化魅力<br>三、自由主义的文化探索<br>四、激进主义的文化情结<br>五、历史的昭示:确立多元化的文化秩序<br>第四章 新文化演进的偏差<br>一、“世界文化”的时代<br>二、“西学东渐”与近代新文化的产生<br>三、文化重构的内在限制<br>第五章 中国新文化的重建<br>一、寻找现代意义的文化主题<br>二、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转换<br>三、构造新的文化机制<br>四、介入世界文化主潮<br>附录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之系统分析<br>一、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环境<br>二、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功能模式<br>三、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内在结构<br>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巨涨落历程<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