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与东亚崛起:1840-200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6809
  • 作      者:
    (德)戈特弗里特—卡尔?金德曼(Gottfried-Karl Kindermann)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戈特弗里特-卡尔·金德曼,欧洲经验最丰富的东亚问题专家,在本书中,作者对东亚崛起过程中出现的结盟、危机、战争、缔约、革命、改革、灾难和成功及其相互联系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要理解在中国以及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等东亚国家发生的一切,必须先要深入了解该地区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东亚是19世纪的世界强国——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和德国——的竞技场,20世纪则是苏联、美国及中国、日本的竞技场。作者在本书中描述了东亚160年的巨变,从1840~1842年鸦片战争到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以及2000年韩国和朝鲜第一次南北首脑会晤等。本书是读者了’解该地区这段历史以及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东亚是世界政治最重要的舞台之一,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世界强国都在此交会。《中国与东亚崛起(1840-2000)(插图本)》作者戈特弗里特一卡尔·金德曼从西方人的角度对该地区近代以来的发展进行了观察与描绘一从工业帝国主义入侵,历经革命、危机和战争,直至革命及缓和年代。时间上跨越了从1840~1842年鸦片战争到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以及2000年韩国和朝鲜第一次南北首脑会晤的一个半多世纪。东亚各国是21世纪全球政治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与东亚崛起(1840-2000)(插图本)》对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与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单独提出的允许其在北京设立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要求使北京的清朝廷大伤脑筋。如果满足这一要求,就会与当时还存在于中国统治阶层心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相矛盾。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意识到,满足英国的要求所招致的必然后果将是根本性的改变。英国提出这一要求的最重要的实质性理由在于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地方分权性质。因为在中国政府方面,涉外的日常事务均委托给沿海各省督抚的副职办理。而英国希望的却是与中国中央政府进行经常性的直接外交接触。早在18世纪,英国的外交官们就曾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进行相关凋整的建议。关于这一点,清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著名的诏书中作了答复。里面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英国人以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要求签订的条约规定,英国委任驻北京的公使不应被强求行令其感到不快的礼节(也就是说不“叩头”),对其不够尊重的行为应受到惩罚,并规定英国公使随时可以见到中国中央政府的大臣及省级政府的总督和巡抚等。中外之间的书信来往定须附中文译文,但在解释上出现争议时应以英文文本为准。官方文件中应正式禁止用“夷”的字样称呼外国人。在北京清廷针对英国的要求进行内部商议的过程中,大臣们提出以下顾虑:外国公使留京违反中华帝国的神圣传统;这会为洋夷从事经常性的间谍活动提供可能,有损皇帝的威严。并且,洋夷傲慢无礼的恶劣榜样会使中华帝国的朝贡国,如朝鲜和琉球诸岛也做出不恭的行为举止。另外,还存在某些危险,如由于基督教的传播而破坏京城的有礼有序,由于外国公使提供避难权从而使中华帝国的敌人受到保护,以及给商人以逃税的可能。②
  法、美、俄国的谈判代表并没有坚持三国在北京设立常设的外交代表机构的权利。但上述几个大国与中国签订的条约各自包含最惠国待遇条款,因此英国(或列强中的其他某一国)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这一权利时,其他国家也将被赋予常驻外交使节的权利。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1章 中国和日本被迫参与19世纪的世界政治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前的国家结构和世界观
儒教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清朝对外关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两种文化的碰撞
欧洲人征服北京:中国被迫进入19世纪现代国家的世界
俄罗斯的首次远东扩张:早期的俄中条约
中国被迫向俄罗斯割让太平洋沿岸地区
锁国的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体系
美国迫使日本开放
以天皇名义颁布的革新政策
太平洋沿岸美国霸权地位的逐步建立——从大西洋迈向太平洋
美国向太平洋的挺进
争夺越南的法中战争

第2章 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之路和中国革命的开端
处于日中冲突前沿地带的台湾与朝鲜
朝鲜争夺战中的东京与北京
从伊犁危机到1896年秘密盟约期间的俄中关系
中国被瓜分的危险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
20世纪前夕中国改革尝试的萌芽与失败
中国地方主义的初现
“百日维新”的悲剧
绝望的反应:1900年义和团起义
1904/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与过程
中国东北地区内的俄日接近与美国的美元外交
朝鲜王国的终结
孙中山与1911/12年中国革命
中国议会——民主政体的大胆尝试与危机
英国在西藏制造分裂的图谋
俄国对蒙古的觊觎
日本欲将中国变成其附庸国的第一次尝试
凡尔赛条约与1919年5月的中国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亚一太平洋地区的缓和政策
列宁解决西伯利亚危机的一步妙棋

第3章 莫斯科和中国的内战——国共战争的爆发(1922-1927)
共产国际视野中的中国革命
莫斯科与孙中山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初接触
陈炯明将军的叛乱
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孙中山及国民党建立并利用统战线的策略
孙文越飞宣言及广州与莫斯科联盟的建立
蒋介石代表团和使其愤怒的莫斯科印象
针对孙中山的殖民列强舰队示威和国民党改组
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与发展纲要
黄埔军校——锻造革命干部的大工厂1924年苏中条约
外蒙古与苏联及中国关系
孙中山之死及其政治遗言
国共统一战线中出现最初的紧张关系
国民革命阵营中蒋介石的军事政变及其地位的上升
直指北京的北伐的开始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的策略问题
毛泽东提倡的农民运动
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改变
外国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
震惊中外的1927年3月南京事件
上海公社及国共内战的爆发
斯大林的失算与蒋介石的“清共
莫斯科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应
武汉新统一战线的危机
共产党人在南昌和广州的起义

第4章 苏联与中国的边界战争以及波及世界的中国东北危机(1928-1932)
济南事件和日本干预中国北部的开始
张学良查封中东铁路
莫斯科的军事进攻和恢复原状
日本政治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世界经济危机和海军军备控制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政治中社会帝国激进主义的发展及其纲领
操纵1931年的沈阳事件
东京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政策
1931/1932年的伪满洲国和史汀生不承认主义
1932年2月东京军事政变
中国东北危机和日本退出国联
“满洲国”面临的国际问题

第5章 中国的建设和政治军事的多中心(1928-1936)
中国国民党新的政权存在的结构问题
武力干预企图的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的内战
国民党的党内危机
蒋介石在国民党早期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南京政府改革政策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李立三以及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逐渐上升的领导地位
中国西南部地区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战略与失败(1931-1934)
长征——成功存活下来

第6章 中国对日本继续推行扩张政策的反应(1934-1937)
“天羽声明”的前兆
在中国北部和内蒙的冲突
1936年2月东京军事政变
日本和反共产国际公约
1936年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劫持
斯大林和毛泽东在释放蒋介石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再次接近

第7章 日本为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发动战争
战争前夕的日本政治
卢沟桥上的枪击事件:直接引发1937年7月的战争
对战争的预测以及蒋介石和毛泽东的策略
中国对抗日本存在的军事问题
多田将军的和解建议以及德国的调解
日本眼中的中国反抗
汪精卫叛变及其悲剧
莫斯科眼中的远东战争
西方大国对战争的反应

第8章 美日对峙的开始
柏林与东京的盟国谈判失败
日本与苏联的边境冲突及中立条约
东京拒绝门户开放原则以及美国的初步反应
《三国同盟条约》和美日经济战争的开始
初步尝试解决东京一华盛顿危机
希特勒进攻苏联后的美日关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