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史初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29483
  • 作      者:
    王政尧著
  • 出 版 社 :
    辽宁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政尧,1942年9月生,河北省武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导师、《清史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顾问专家、故宫博物院清宫廷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1979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自1980年起,长期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清代人物传稿》上编主要撰稿人。主要论文有:《清初实学思潮与晚清戏剧文化的改革》《黄梨洲年谱考辨》《“二魏”比评》《简论清初收复台湾》《:中朝戏剧文化的历史长卷》《升平署及其重要意义》《的流失与鄂公府本事考》等八十余篇。一些论文先后在《新华文摘》《明清史》《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刊物全文转载;韩国、美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均有论文发表。《清史研究述评》《中国历史学年鉴》《清史研究》《清史论丛》等都曾专文述评。主要著作有:《清代戏剧文化史论》《清史述得》《清史初得》《黄宗羲》《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和第八卷(合著)、《施琅与两岸统一》(合著)等十余部。目前,正从事清代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清史初得》是笔者在2004年出版的《清史述得》的姐妹篇。自1979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从康熙统一台湾的一道谕旨谈起》为始,《清史初得》是我三十年的部分论著合集,我为是书名之日《清史初得》,意在说明我在研习清史起步阶段的初步心得,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即此意也。同时,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同样也是在不同领域研究的初步心得。二者合一,故称此书名。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清史初得》分为《“宣南”篇》《篇》《人物篇》《“燕行”篇》。
    有清一代的历史中,“宣南”首先是一个地域名称,明代在当时前门大街以西建有五个坊,其中就有“宣南坊”,清廷定都北京后,“宣南”一词更多地泛指京师外城以西、宣武门以南的地区,这在当时士人诗文中经常出现,而京剧正是在这里诞生。在清代戏剧文化发展史中,京剧不仅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还在宣南戏剧文化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为此,《清史初得》的“宣南”篇就从清代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谈起。
    将《“宣南”篇》列为《清史初得》的首篇,其中还有我同“宣南”的不解之缘。
    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我自幼喜爱京剧。20世纪50年代中期,举家迁到前门外,我也从国子监附近的国学胡同小学转到南新华街小学。对于新居周围的情况,我很快熟悉了。除了上学读书之外,其他时间则是听戏收音机、看戏。于是,三庆、中和、庆乐、民主、华北、广和等剧场就是我经常出入的地方。京剧的魅力使我产生了投身京剧殿堂的梦想。上小学时,父母不同意我报考戏曲学校;中学毕业前夕,校领导又将我作为保送名额推荐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我喜爱的是京剧,话剧对我可谓“隔行如隔山”,其结果不言而喻;1966年,大学毕业在望,从系总支老师那里传出了我将分配到今天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因是该院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要一名既学历史、最好是学中国古代史,又喜爱京剧的毕业生。于是,老师们当做一件高兴的事就流露出来了。可惜,“文革”开始,一切全乱套,更谈不上去我心仪已久的艺术研究院了!1968年,我被分配到北京门头沟区沿河城学校,那里有一座古戏楼,我在那里清唱过数次现代戏,至今历历在目,为我操琴的是我的好同事李海林老师。等到我们二人先后调到区师范学校之时,我们的演唱队伍又增了一位京二胡,那就是我们学校革委会主任李欣华老师。有时,我和海林在宿舍休息时过过戏瘾,李主任只要手边无事,便提着二胡循声而至,真可谓苦中求乐啊……如今,李主任已去找他的令尊李大钊先生去了;而我的父亲、这位著名的老中医也因“文革”而病逝,距今整整40年了。往事历历,怎堪回首!就这样,我始终没有进入京剧的殿堂,然而,我在这50余年积累的京剧和其他戏剧方面的知识,确为我撰写《清代戏剧文化史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时奠定了重要基础。京剧在宣南诞生,在北京成长,在上海定名,在全国发展,京剧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清史初得》在《“宣南”篇》中有关戏剧文化的文章便是2005年出版的这本拙著的继续。这几篇在研究中的新收获,列入《初得》是恰当的。
    《篇》是我参加原清史编委会指导下撰写的《清代人物传稿》的一部分。自1980年10月起,我先后撰写了该书上编的第一、三、五、八卷的部分人物。需要指出的是,《篇》的汉官们,他们同样要居住在宣南或南城,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宣南”篇》的续篇。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他们中间很多人的住址及其生活状况都很难查找,尽管如此,如笔者撰写的李光地、陈廷敬、高士奇、朱彝尊等人和其他500多位名臣名士,他们在宣南的住址和其他情况均有据可查。毋庸置疑,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于京师期间不长期生活在宣南或南城,又能住在哪里呢?对此,笔者在《清史初得》首篇事关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专有论述。同时,在撰写《清代人物传稿》和相关的研究过程中,我对一些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于是,以诸多史料为基础,就有了《清史初得》《人物篇》内关于“二魏”、黄宗羲、郑成功、施琅等人的研究。笔者在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清史述得》中也有一些其他人物的评述。
    《“燕行”篇》是《清史初得》的最后一篇。有清一代,朝鲜的来华使节将使清之行视为“燕京之行”,这些使节被称之为“燕行使”,他们将其在华期间的所见所闻著录成书,这些著作统称为《燕行录》。本篇论述《燕行录》的内容即此意也。系列著作《燕行录》是研究朝鲜史、中朝文化史、清史、东北史和北京史的重要文献,这几篇《初得》之论希望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自1968年开始,我就与教师这一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告老还乡之后,我依然乐此不疲。这几年,从名师讲坛到国家大剧院,从中国人民大学到中国戏曲学院,从宣南文化讲坛到椿树杯票友大赛,多次应邀前往。每讲一课,都有新的感受,每讲一讲,都在寻找不足。授课期间,我有总结,有提高,讲出激情,撞出灵感,产生新意,并用于同类论著之中。如此往复,真一大乐也……
    1978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建所之年。同一年,我在通过了清史所面试、笔试之后,于1979年3月正式调入本所,因此,今年是我在清史所的第三十个年头,我也由一名中年学子而迈入花甲行列。在这三十年问,我在本所除了教学、科研,另一个长期兼职则是任职《清史研究》。该刊的前身是《清史研究通讯》,1990年更名为《清史研究》至今,而我在此编辑部兼职工作凡十五年,时间是1987年至2002年。先是任职编辑部主任,后自1990年起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其间,在1994年前后,本所领导不仅要我在兼任以上两个职务的同时,再任执行主编之事,而且,还要我在1995年前后向继任者讲解本刊特点与日常工作,指导其如何在本刊任职主编等等。简言之,在编辑部这十五年,其间甘苦,同仁是知;个中辛劳,一言难尽……我认为:在回顾《清史研究》三十年的历史时,这段史实是不应被“疏忽”的!具体情况,容当另叙。
    我自工作岗位全面退下来之后,在调整作息、开始新生活的同时,继续落笔耕耘,读爱读之书,写爱写之文,做爱做之课题。自2003年至今,出版了三《清史初得》,除《清史初得》之外,尚有2004年的《清史述得》、2005年的《清代戏剧文化史论》。合作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国事典·清朝卷》《清朝通史·康熙朝》《施琅与两岸统一》《清代宣南人物事略初编》《中国考试大辞黄》,即将出版的有《中国大通史·清朝卷》等;译著:[美]《清代名人传略》上卷等。此外,还发表文章二十余篇。我的感受是:夕阳真是无限好啊……
    如今,我已过了“掉块肉”的年龄,大学者黄宗羲曾有诗云:“年少鸡呜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呜,转头三十余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对于黄老夫子的这首晚年之作,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我更喜欢的是清代名臣陈廷敬的两句诗:“风霜历后合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
    与您共勉,继续努力。
    是为序。
展开
精彩书摘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名家魏长生在京城的演出大获成功,“观者日至千余”,收入大增,此后,魏长生将自己的住所安置在正阳门外粮食店街南头路西的惠济祠(即西珠市口路北),将其更名为天寿堂,同时作为梨园馆馆址。梨园馆是清代戏剧界的一种重视同乡关系的行会性组织,主要职责是扶危济困、养老送终等。以魏长生的人品道德和他在梨园界中的名誉地位,由他来选择梨园馆馆址无疑是得到其同行的信任和欢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魏长生经过了万余里的行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成都。次年,魏长生在成都华兴街出资修建了一座老郎庙,即时称“梨园公所”之处(当今之锦江剧场就是在此旧址之上修建的),魏长生将此地用作居住和授徒。在这段时间,他又在家乡修桥补路、捐资助贫,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重。
    魏长生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是出了名的。他除了资助同行、贫民、公益事业之外,还资助有困难的读书人。焦循说,“长生虽优伶,颇有侠气”,“有钱每以济贫士,士有赖之成名”。他进一步指出:“魏少时,费用不下巨万,金钏盈数筐,至此,其同辈醵钱二十千,买柳棺瘗之,闻者为之太息。余闻魏性豪,有钱每以济贫士,士有赖之成名。或日:有选蜀守者,无行李资,魏夜至,赠以千金。守感极,问所欲,魏日:‘愿在吾乡做好官!’此皆魏弱冠时事,相距盖三十年许也。信然,有足多者。”对此有的文人在诗中深有感触地写道:“人间都说魏三官,豪举于今见亦难。多少考廉归不得,北风珠市泪花寒!”
展开
目录
自序
“宣南”篇
清代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与梨园名宿的贡献
朝鲜文献中的宣南文化
关于“京剧”之名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
——且看京师宣南与“京剧”之名的诞生
宣南艺人与清后期内廷戏剧文化的蓬勃发展
宣南第一名票张二奎卒于咸丰十年之不确
《车王府曲本》研究初得
——兼议传承宣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稿》篇
车克、佟养性、罗绣锦
魏裔介、魏瑁、李裀
李森先、冯铨
朱由榔、金堡、陈邦彦、马吉翔
李成栋、金声桓
李光地、魏象枢
张英、赵申乔
杨起隆
姚启圣、吴兴祚、杨捷、蓝理
黄梧、施琅、刘国轩
人物篇
“开辟荆榛逐荷夷”
——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
康熙帝与施琅
“耕凿从今九壤同”
——简论施琅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的贡献
黄宗羲
“二魏”比评
勇而善谋尽忠清廷
——简析平南亲王尚可喜与康熙帝撤藩
“燕行”篇
《燕行录》:17—19世纪中朝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燕行录》与清代幻术研究
——兼议登州幻术名家冯氏女
《赵氏孤儿》与中韩文化交流
《燕行录》:中朝戏剧文化的历史长卷
《燕行录》与清代中朝文化交流
承德:“长城外要塞之地”“塞北一大都会也”
——从《燕行录》等外国文献看承德文化的历史核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