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别人生活的中心
正如没有人可以完全主宰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们也不能浪费宝贵时间去琢磨如何让自己成为别人生活的中心。这样说也许会大大打击你的自尊心,不过现在是时候让你认清这一事实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与人交往或一开始就把人拒之门外,细心观察他人会对我们有所启迪,所以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为了防止对他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其所做所想。
这只是意味着,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清楚自己的位置,懂得自己的责任止于何处。卷入别人的丑事、幻想或闹剧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困扰,情绪起伏,以致影响之后的发展。不幸的是,很多人却误以为这是一种安全感。我们希望被人时刻关注,希望自己总在别人的计划中,希望一同分享所有的想法,但这并不是正常的人际关系,而是强烈的依赖、一种极不适当的关系。我们能够独立生活、感恩生命,而我们的“学习伙伴”也会这样做,这种相互独立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带给我们内心的平静。
杜绝过激反应
很多年前,当我在明尼苏达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时,有一次十分惊险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过激反应的坏处。当时我需要小组里五位教授都同意我的论文通过。其中四位及时回复并表示同意通过,第五位没有回复我。我很自然地认为他不同意,我竟然没有与他预约见面。
我的论文导师建议不管怎样先预定面试的日期。预定之后,我恳求那位“反对者”与我见面,最终他同意了。我既害怕又满怀希望地去了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这篇论文需要重写。”我顿时吓得不知所措。静静地坐在那里,我努力让大脑思考,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可怕的场景。我想尖叫、大骂,然后破门而出。想着他的四位同事都已经及时回复,并高度称赞了这篇论文,我就有借此羞辱他一番的冲动。
但是在张嘴之前,我深吸了一口气,这时奇迹出现了。内心的某种力量战胜了那些想法,我平静地建议我们一起探讨他的意见。我不知道那些话从何而出,就在我想骂出脏话然后一走了之之前,我还是保持冷静了,没有做出任何过激行为。事实上,我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只是冷静地回应他的“攻击”。
接下来我们仔细讨论了他在300页论文中的每一个不满之处,我认真地做出解释,其实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无法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回到家后也没法告诉丈夫都说过什么,就像这并非我的亲身经历一般。我看到自己的解释令他满意,三个半小时后,他极力称赞,并同意我的论文通过。
离开办公室,我开心之余,很是困惑。我知道我自己其实并不知道答案,但在我内心深处,答案确实存在。如果根据我原来的习惯,对他的决定反应过激,我可能永远得不到博士学位了。然而,从这次的经历中,我学到了两点,比博士学位更有价值:一、保持冷静能够缓和矛盾,减轻恐惧感;二、如果我选择倾听内心的智慧,我就能做到。
我永远无法忘记当初离开办公室的感觉,也无法忘记答案就在于我们自身的结论,然而,我忘记了太多次的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再去倾听内心的智慧。
凡事不再反应过激,会使我们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让我们获得几乎从未体验过的安宁,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内心智慧的大门。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反应过度的习惯,那么至少每天控制自己一次不要这样做,我们的生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改变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所有那些与我们接触过的人。
什么都不做
在我们“当面”受到欺负或攻击时,想要报复的心情胜过一切。过去我总是全副武装,奋力反击,但结果往往比我受到的攻击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和爸爸都很容易陷入这样的“争斗”。每次我、弟弟或妈妈受到欺负时,我都会勃然大怒。其实在这场争斗中没有胜者,无论是妈妈、弟弟还是我都没因此而获益。每次反击时的正义感很快就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是屈辱、羞愧、尴尬甚至更糟的感觉。在事后反思中,我从没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高兴,但却很不愿意道歉。
我从没有想过,受到语言甚至行为上的“攻击”可以不去回应。也许我需要安静地走开,甚至寻求有关方面的帮助,但不需要自己亲自料理。当我终于领悟到这一点时,心情是如此轻松!我有很多次机会让自己尝试着走开——和爸爸发生争执时走开,和第一任丈夫发生争执时走开,和多年的上司发生争执时走开。然而在戒酒并恢复健康之前,我却错过了这些机会。我从没有把这种攻击当作对方害怕的一种表现,但事实正是如此。
小时候我觉得受到攻击时转身走开是屈服的表现,而我想让对方明白我的看法。但其实走开并不意味着同意对方的观点,正相反,它只说明你决定不再争执下去。这些天,我能平静地对待那些过去使我生气的事情,我很喜欢每一个这样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生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真的让我生命垂危,而如果我仍然陷在毫无意义的争斗中,将永远体会不到宁静的感觉。一旦这样看问题,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会威胁生命。当该说的已经说了,该做的已经做了,你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做。
我的心路历程
我是家里第三个女儿。65年前,父亲不顾医生的建议,坚持让母亲再次怀孕。他想要一个儿子,而母亲却不想再要孩子了。对于即将出生的我,母亲并不高兴,我不确定在母亲子宫里自己是否感受到了她的苦恼,但我想我感觉到了。我的治疗医师也这样认为。在我出生后的第三年,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出世了,是一个男孩。父亲十分高兴,而母亲却更加难过。
自我有记忆以来,都在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想知道是不是我造成了他们的痛苦,是不是我引起了父亲的愤怒和母亲的难过。因此,通过察言观色来决定我的感受和行为成了我的第二本能,而且我总会想方设法地避免和他们目光对视。
大多数时候我都很害怕,有时候这种害怕是固定的。许多个周日的下午和晚上我都待在卧室的床上,一想到周一早上就要回学校,面对那些和我父母一样让我害怕不安的老师,我就厌恶得想作呕。这种恐惧伴随我度过少年,踏向成年,还带来了胃痛和其他的问题。
后来,我学会了如何处理这种焦虑,并形成习惯。在高中的时候,我习惯逃避现实,躲入在闲暇时间所描绘的虚拟世界中。因为想尽可能地减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我谎报了年龄,在不到15岁的时候就去一家商店工作。每天课后和每个周六我都会去工作,所以大大减少了每周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不幸的是,这并没有减轻我的焦虑。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和姐姐、弟弟从没有谈论过家里常年不断的争吵。悲哀的是,我们互相很少说话,所以我从来不知道这种争吵是否在他们心中也引起了同样的恐惧。大家在家里每走一步都很小心翼翼,努力躲避父亲的愤怒,而我们却不知道,正是这样的举动惹怒了他。也许我们孤立自己,就是为了不让这种恐惧成真,不让它充斥我们的生活。
只有在近几年,我和姐姐、弟弟才开始谈起童年时家里的紧张气氛。由于每个人对“问题家庭”都有不一样的概念,所以没人能像我一样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这也许并不令人惊讶——有一个姐姐几乎什么都想不起来。
在整个高中时期,虽然融入了同学的“小团体”,但我总是有些离群。我经常去观察别人的态度,看自己是否受欢迎,就像从小在家里做的那样。我确信没有人会知道我的安全感有多差。当然,我从没倾诉过内心的恐惧。我不需要。到15岁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种能够减轻焦虑感的好东西——酒精。
我开始喝酒,当然并不是每天要喝醉。在结婚后,我才开始每天喝酒。每次喝酒的时候,我会立刻感觉非常舒服,酒精使我摆脱恐惧,而我喜欢这种没有恐惧的自由。我对酒精的痴迷,并没有引起父母的责备,甚至没有受到他们的关注。像他们的朋友和兄弟姐妹一样,我父母也喝酒。放纵自己是很容易的。对我来说幸运的是,在经常性的家庭聚会上,我可以一边喝酒一边吸着偷来的烟融入大家。
1957年,我极不情愿地上了大学,当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一个喜欢参加聚会的丈夫。虽然我没有说出来,但这样的意图对于细心观察的人来说其实很明显。最后终于被我找到了,在普杜大学上大四的时候,我与第一任丈夫结婚,这次婚姻竟然维持了12年之久。它始于酒精,也终于酒精。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对方,虽然主观上谁也没有想要这样做。早在婚姻破裂之前,我们就搬到了明尼苏达州,以便于我丈夫继续研究生的学业。酒精和丈夫的不忠,加剧了我生活的痛苦。到离婚的时候,我酗酒日益严重,已经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还在攻读研究生。事后想想,我很惊讶自己竟然如此轻松地取得了博士学位。当然,我来明尼苏达州的时候并没有想要任何学位,但酒精使我信心倍增,而且当时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做,也没有人生规划,于是我就报名入学了。
如果那时没有喝酒,我绝对不会想要攻读研究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印第安纳州和明尼苏达州从事了8年小学老师的职业后,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其他事情。当我的成绩日益优秀时,我比任何人都惊讶,但恐惧仍然控制着我。我依旧需要别人尤其是男人的持续不断的关注和肯定。幸运的是,我不再从酒精中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在1976年我戒了酒和其他药物,从而拯救了前途灰暗的生活。
从酗酒中清醒过来,我清楚地意识到,世上并无凑巧之事。我们所站的地方,我现在所处的位置,都是我自己争取到的。当然,这也是对你们说的。
简单的改变会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个观点的发展历经数年。在这些年中,我不仅积极探索有效的精神激励法,而且努力倾听内心的声音,我相信这是所有知识的源泉。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都源于自己,这个观点解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使生活更加轻松,由此促成了我日后的决定。在之后的20年里,我写作并出版了16本书。
你们手中的这本书,揭示了这个观点的另一层更深的含义。亚伯拉罕?林肯曾说过:“如果我们下定决心要开心,那我们就会如愿地幸福。”我很欣赏这个观点。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如果我们下定决心,就会有更好的生活。选择权在我们手中,只要努力,我们就会成为曾经决定要成为的那种人。
我们决定了,这就是事实。我们将决定生活是苦还是甜。我们决定,每时每刻,都从平静或畏惧中做出回应。关键是我们决定了。
事实上,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并不难,只是它需要的是心甘情愿——愿意改变对过去经历的看法,改变对周围人的看法。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争取和平,而不是把任何人、任何事都视为潜在的威胁或阻碍。当选择用平和的心对待周围的一切,我们不仅是为自己争取幸福,同时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在这本书里,我会告诉你们12条法则,用以帮助你们改变自己并创造和平安宁的世界。仅仅需要掌握12条法则,何乐而不为呢?
管好自己就行了
很多人从小就知道如何介入别人的生活。我们常常因听到父母对朋友、家人或邻居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而说长道短。过分关注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的一举一动,渴望改变或控制他们的行为,这是使心魔越来越强烈的催化剂。它会误使我们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别人,但却改变不了自己。你可以花上很多年,尝试去改变配偶或某个朋友,最终你会发现,你根本无法控制甚至没有资格评价别人的事情,到这时你便会如释重负——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控制他人!我们控制不了别人的行为或想法,别人的梦想或问题,以及别人的成功或失败。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他们也只能自己走完这一生。事实上,所谓的父母能控制孩子只不过是一种幻想。我们可以为其树立榜样,给他们列举优秀的言行举止,为他们解释伦理道德,甚至要求他们在家里遵守“家规”,但最终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决定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事情,总有一天我们会感激自己曾经这样做过。
让我们来庆祝:我们能够做到只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此可以卸下重担,不再做那些从不被人感恩或祝福的事情。控制自己的所想所做,放弃过去,享受此刻,我们一定会正如我们所需要的那样忙碌起来。能做到这样便是我们的人生所求。只有为自己而活,管好分内之事,同时让别人也能够这样生活,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并当之无愧地享受它。
放手吧,那是徒劳之举
许多人花了很多个小时、很多个星期,有些人可悲地花了数年,来让别人成为我们想让他们成为的人,或让别人做我们认为对他们(也许是对我们)最有利的事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可悲,同时也虚度了光阴。是时候放手了!
我是在一个“十二步疗法”支持小组里第一次听到“放手”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我所爱之人的决定和行为给予引导,如果可以的话对他们加以控制,难道不是我应该做的吗?之前我一直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太过自私和冷漠了。庆幸的是,现在我终于知道,我们的配偶、朋友、家人、邻居,甚至毫不相识的路人,都应该是他们本身的样子,而非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他们必须自己犯下错误,然后从中索取经验,这样才能庆祝他们凭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
有很多理由让我们放弃那些徒劳之举,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永远无法控制他人。如果总是关注别人如何生活,或我们认为别人应该怎样生活,那我们自己就永远无法获得平静。必须学会放手,别人的命运由别人做主,对我们来说,只要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内心的平静便会随之而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