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率领秦国的虎狼之师扑向东海之滨的齐国。没有人可以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军。齐国,这个根正苗红,实力雄厚,在战国时代称王称霸,不可一世的“老牌强国”,就这样无可奈何地亡了国。随着齐国的灭亡,整个天下只剩下一个国家,那就是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大秦帝国正式建立。
大秦帝国建立之后,做了一件影响中国两干多年的大事:开创中华帝制。
首先是建立皇帝制度。把国家君主的名号由“王”改为“皇帝”。而且把皇帝特殊化,使皇帝区别于其他所有的人。比如,皇帝颁布的任命称“制”,区别于官府发布的其他任命文件;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以区别于官府的其他命令;皇帝独霸了“朕”这个原先所有人都能用的第一人称。
许多人认为,改称“皇帝”,不过是为了满足秦始皇的虚荣心。比如柏杨先生,就说:“赢政搞出一大套个人崇拜的玩意,诸如‘制’、‘诏’、‘朕’、‘皇帝’之类,说明他的智商平平”。但是,易中天先生就表示反对,他认为:“秦始皇的更改名号,并非心血来潮。”“秦发动的这场‘革命’,并不只是要换个‘朝代’,而是要用一种新的制度(帝国制度)取代旧的制度(邦国制度)。秦始皇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才自称‘始皇帝’,即‘新制度的第一人’。”对此,我认为易中天先生说得比柏杨先生更接近真理。皇帝的出现,在政治上具有一种极强的象征意义,它将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与此前的夏、商、周以及东周以来的齐、楚、燕、赵等诸侯国区别开来。它在告诉世界:作为皇帝的君主是比作为王的君主更强大的统治者。然而,光是改一个名称并不是什么大事,关键的举措在后面。
在秦始皇的主持之下,大秦帝国彻底废除了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层级节制的官僚体系。我们先说废分封。当时,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各国刚刚被消灭,齐、楚、燕、赵等地距秦国本土又远,如果不封土建国,管理上恐怕鞭长莫及,压制不住当地的反政府势力。所以,他们“请立诸子”。这种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持反对意见的也有,这个人就是李斯。他当时官居廷尉,是九卿之一,比王绾的官小。但是,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他站出来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两种观点,谁对谁错?当时,秦始皇拍了板,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终秦之世,没有分封一个诸侯。当时虽然仍在执行二十等爵位制,但是无论多高的爵位,都是“但有封名,而无食邑”,这是与之前大不相同的。
然而,这两种观点的斗争却远没有结束。汉代很多人都认为秦之速亡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实行分封。于是,西汉初年,刘邦广封刘氏诸侯王。再比如贾谊就说应当“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而司马迁也支持他的说法。西晋时,司马氏诸侯王更是遍布天下。直到唐代,这个问题仍然处于热议中。赵蕤在((长短经》中对郡县制和五等分封制进行了比较,指出:“郡县而理,则生布衣之心;五等御代,则有纵横之祸。故知法也者,皆有弊焉。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致理之具,但经始图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故贵於五等耳。”最终的结论竟是五等分封优于郡县。柳宗元的鲥建论》则更是谈论此问题的千古名篇,他是反对分封的,他说:“故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我们现代人很容易就会得出郡县制比分封好的观点。易中天先生就称提出这个制度的李斯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而且说“这就是秦始皇的历史贡献”。我当然也认可这样的说法,但是为什么王绾、刘邦、司马迁、贾谊一直到唐代的赵蕤都认可分封制呢?这些人,都是智商相当高的精英,他们的想法自有其道理。
其实,两种观点都是从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但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李斯的话,包括后来秦始皇的话,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王绾等人不会看不到周王朝正是因为分封而分裂。他们为什么会主张分封?其实,他们的话里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所担心的是郡县制并没有如此强大,不设置诸侯控制不住,所谓“不为置王,毋以填之”。也就是说,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政府(皇帝)的统治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否强大到能够支持在如此广大的疆域上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权?雄才伟略到目空一切的秦始皇是决心要开创一个新时代的,他愿意尝试一下。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措施将他在秦王国的统治权扩张到整个帝国。在这个过程中,他所遇到的阻力是空前的,但秦始皇用更加空前的魄力为中华帝制打开了生存之门。如果说,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华帝制一直在孕育中的话,那么他这位千古一帝,正是这个制度的助产师。这,正是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之所在。
在建立中华帝制的过程中,秦始皇遇到了哪些阻力呢?阻力决不在王绾等人的反对,秦始皇的耳根子硬着呢,自己打定了主意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现实的阻力在技术层面上,也就是说,如何将皇帝的统治从皇宫里一直推行到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身上。
为此,秦始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不同于分封制的管理体系。在中央建立了分工协作的三公九卿制度。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所谓九卿,实际上不止九个,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中尉等,也是各司其职。比如治粟内史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是管谷子的。三公九卿各司其职,都受皇帝的领导。中央政府之下,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郡设有郡守、郡尉和郡监各一人,与三公的职责相应;每个郡下辖若干县,县的首长为县长或县令;县下面有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这样的官吏,分管教化、司法、赋税、治安等;每个乡分为十个亭,每个亭有亭长、亭父、求盗等官吏,也是各有各的职权。从中央的皇帝到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亭的亭长,都是吃国家俸禄的公务员。一个类似于现代政府的庞大行政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个体系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权组织形式和行政模式,可以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有了这套先进的行政体系还不够,秦始皇要面对的现实困难还有由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不统一的国情。比如,文字不统一就是最显著的困难。同样一个字,秦国是一个写法,楚国又是一个写法。如此一来,政府的命令传递起来就很容易出错。再比如,重量单位不统一。就说亩产吧,没有统一的计量单位,中央政府怎么能确切知晓各地的收成情况?中央政府不了解各地的情况,又怎么定税,怎么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还有,货币不统一,各地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交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