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汉学.第十九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58188
  • 作      者:
    张西平主编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西平(1948-),男,汉族,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汉学》主编,《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主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国际汉学(第19辑)》收录了《方法与立场:桑原中国学的特征》、《从马尼拉到福安:多明我会传教政策的亚洲背景》、《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谈音说韵——明末中西音韵学的相遇与对话》等文章。《国际汉学(第19辑)》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印度之汉学

汉学之在印度始具规模者,梵斯佛菩尔提大学(Visva-Bharati university)可称为发祥地。该校始创汉学之研究

部( Vidya_Bhavana),时为1921年,沙司铎氏(Vidbushakhara Bhartacharya Shastri)任该部主任,,1924年,“诗圣”泰戈尔(BahindranaLh Tagore)应北京各大学主办之学术讲演会邀请来游中国——该会主席为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先生——当时曾有交换学者与教授之建议,拟请沙司铎氏协同其他学者自印度和平庄(Santiniketan桑地尼克丹)来北京讲授梵文并研究中文,一面则请梁启超与其他中国学者数人至和平庄协助研究汉学之机关,同时研习梵语。印度大哲学家般拉先生( Seth J K Biria)且慨助五万卢比于梵斯佛菩尔提大学,备建一精雅宾馆于和平庄以宾中国学者。惜此项建议均未能见诸实行,其原因非余所知矣。

诗圣之理想

余初至印度梵斯佛菩尔提大学,为1927年,余尚未至和平庄时令晤诗圣泰戈尔氏于新加坡,诗圣将其在梵斯佛菩尔提对于汉学研究之意见及梵斯佛菩尔提本身之情形告余,余阐之极为感奋,因即依其计划作毛遂自荐。余至印度进梵斯佛菩尔提之本意,一方面为研究印度宗教与哲学,另一方面为朝拜佛教圣地,而以该校研究部主任沙司铎氏之邀请t乃为开办教授中文。学者凡五人其中二人为大学教师,三人为研究工作者。两教师之为默克海略氏( Probhat Kurmar Mukberji),为梵斯佛菩尔提大学教授兼馆长博学多识.为盂加拉名作家。三研究员之一人亦默克海略氏( Sujit Kumar Mukberji).现与余同在中文学院(Cheena Bhabana)工作。但开办教授此课者,余并非第一人当余至该校以前已另有中国 学者林君教授中文历二年矣。除该课程以外,晚近英国大语言学家戈林博士(Dr.Colins).时为该校比较语言学教授,亦从余研究中国经学。戈氏通语言达50种,熟谙中国文字,余蹭以《老子》及四书”,彼即以将读焉。

归国任务

1931年,余以泰戈尔氏之期望与鼓励.携其两返中国。余往返各方当局,报告以梵斯佛菩尓提之工作于计划。求彼等参加或协助中印两国文化关系复兴运动窃幸此举未尝虚耗余力,颇有意外之收获。1933年,中印文化协会即成立于南京目的在联合两国之文明,交换两国之文化,培养两民族之感情并努力于全世界之和平与人类之友爱。中印文化拂会成立于中国后.1934年余第二次至印度和平庄以余之工作报告于泰戈尔氏,并在印度等备中印文化协会,在泰戈尔氏指导之下该会之进行,比在中国更为顺利。泰氏躬自负责并任该会会长焉。

中印文化协会,依照其计划所定,最先而最重要之工作为梵斯佛菩尔提大学建立中文学院于和平庄,故于该会成立之后,同年余叉因募款及购募该院所必需之中文图书而回至中国。此次因工作关系,余留中国凡一年余,虽所募款项,未能如余所期,然亦足敷建筑与重要家具之用,而所得图书之多,尤出余意外也。中国中印文化协会购赠中文图书达10万余册,其他友人及出版家所赠者亦几达5万册大半属于中国佛教、经学、历史、哲学、文学等,皆极重要而可贵者。遂使和平庄之中文图书馆,成为印度无可匹敌之藏书库矣。

……

展开
目录

汉学一家言纪念徐梵澄先生华诞
在世界范围展开中国文化研究之我见
百年梵澄先生在地舍里
孔学古微
《周易》德文、英文校勘绪言(节选)
汉学与印学殊途同归——读《薄伽梵歌》译者序及其他
印度之汉学
汉学家专页
方法与立场:桑原中国学的特征
沙畹著作在中国的接受
汉学家访谈录
我与中国研究之缘——沟口雄三氏访谈
艾尔曼教授访谈录
汉学文献研究
孔子之口授注经考辨三则
张诚书信选译
中西文化交流史
从马尼拉到福安:多明我会传教政策的亚洲背景
颜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角色
从5—7世纪初欧亚草原牧民的迁徙看中欧关系
另一种形象——从世界汉学看传教士在沟通中西文化上的作用
斯里兰卡的中国学研究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十诫”的译述
林乐知西学传播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来自中国集市的传奇故事——《中国话本小说集》捷克文版前言节译
驳于连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
谈音说韵——明末中西音韵学的相遇与对话
关于第一部意一汉词典
书评与书介
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评武斌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
东亚文学史比较的大胆尝试
跬步之积,志在千里——评《欧洲早期汉学史》一书
美国汉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卫三畏与丁韪良——读《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和《丁韪良与中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