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异化”着的“异化”:现代性视阈中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78078
  • 作      者:
    张严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异化概念涵盖了现代性研究的三个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人”、“物”和“关系”,因而在现代性研究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而黑格尔和马克思,均为对现代性研究作出过奠基性贡献的思想巨擘。在现代性视阈中研究二者的异化理论,或者从二者的异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性,虽然可能只是重走他人已经走过的老路,但若仔细探寻,或许能返本开新,在恢宏思想的源头处汲取新的营养,乃至期待能有新的发现。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样,自我在时间和空间中外化为对象,实际上是外化为变化着的定在的持续存在,这种持续存在就是自身差异化的自身等同性,就是这个定在的实体:“它的定在的持续存在,或者说,它的定在的实体,是自身等同性。”①因此,自我外化为对象,其实就是自我扬弃自身的纯粹性并外化为实体,也就是“自我外化它自己并自己沉没到它的实体里”。这里的“沉没”不是“自我意识单纯地沉没在实体和它的差别的非存在里”②,并不意味着自我从此消失在实体中,也不意味着实体中的差别被直接取消了,而是指自我尚未在实体中发现自身,实体还只是自在存在。自我彻底消失于其中的实体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取消了所有差别的实体是谢林的实体。这两种实体实际上分割了内容与实体,将内容排除出了自身,因此仅仅是无内容的直观。黑格尔认为,内容是包含多样性和必然性的存在,它自在地就是实体,是自我之自由的体现,“内容就其存在的自由而言,即是自身外化的自我或自我知识的直接统一”③。自我既然是自由的,就不会停留于实体中,“作为主体,这自我从实体出来而深入到自己,以实体为对象和内容,而又扬弃对象性和内容的这个差别”。这样就形成了主客二元分立的格局,一边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另一边是与之相对立的、作为自我的对象或客体的实体。自我外化为实体的过程,就是自我自身分裂、自我与自身相分离的过程,也是自我与自身相区分、主体与实体相区分的过程,这种区分同时就是反思,“那从直接性超拔出来的第一个反思,就是主体自身同它的实体的区分,或者是自身分而为二的概念、纯粹自我的深入自身和变化过程”。可见,外化既是自我的实在化、实体化和具体化,又是自我的差异化、对象化和二分化。自我与自身的分离即主客对立是外化的必然结果。黑格尔认为,既不应固守主客对立,又不应绕过或直接取消主客对立。一方面,自我并不会因外化丧失自身,毋宁说,精神的力量“正是在它的外化中始终保持其自身等同”,因此不必把主客对立当成固定不变的模式,以至于陷于对立和反思中无法自拔,也就是说,“无须固执自我意识的形式而与实体性和对象性的形式相对立,仿佛它害怕它的外化似的”。
  ……
展开
目录
引论:变迁中的异化概念

第一章 异化概念的起源
一、作为“疏离”的异化:异化概念的神学起源
二、作为权利转让的异化:异化概念的法学和政治学起源
三、作为价值生成的异化:异化概念的经济学起源
四、作为主体客体化的异化:异化概念的哲学起源
第一节 二分化、主客对立与异化
第二节 主客对立模式的确立与二元论的困境
一、主客对立模式的确立与心物二元论
二、克服二元论的初步尝试:实体一元论与单子论
三、启蒙运动与二元论
四、康德的二元论与三分法
第三节 绝对一元论:克服二元论困境的努力
一、费希特的外化概念
二、谢林的绝对同一性概念

第二章 作为外化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理论
第一节 外化与异化
第二节 黑格尔早期哲学中外化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精神现象学》中的外化理论
一、绝对精神在从感性确定性到知性各个阶段中的外化
二、劳动与外化
三、“异化”与外化
四、道德与外化
五、宗教与外化
六、外化的终结
第四节 黑格尔成熟哲学体系中的外化理论
一、外化的内核:绝对精神
二、外化的过程:精神的自我展开
三、外化的结果:自然与历史

第三章 人的异化与解放: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第一节 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理论
一、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与宗教异化理论
二、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学说与宗教异化理论
三、赫斯的行动哲学与金钱异化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早期发展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家、市民社会与政治异化
二、《论犹太人问题》:宗教异化、政治异化与人的解放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扬弃异化的途径和主体力量
第三节 《巴黎手稿》中的异化理论
一、《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批判
二、“类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三、劳动异化
四、交往异化
五、异化的扬弃与共产主义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异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