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0206
  • 作      者:
    胡军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胡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文化。专著有《金岳霖》(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道与真》(人民出版社2002年)、《分析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知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燕园哲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儒学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现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在近百年来的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代表人物如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等都在中国传统思想基础上积极吸取西方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的资源重建中国现代哲学,在形上学、知识论、心性论等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未名·观点丛书: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深入地从理论上剖析了这些哲学理论体系,揭示出他们重建中国现代哲学的努力中也存在不少理论问题,并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所以出现的理论原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未名·观点丛书: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也努力指出中国现代哲学未来的可能走向。
展开
精彩书摘
  认识论途径研究人生带来的更为重要的后果是,通过认识论研究而形成的知识本质上具有信念体系的特性。这就是说,知识具有至少这样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历史上的知识论始终一贯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存在于个体间的普遍性,为了达此普遍性就必须忽略对象的个性,否则知识就不可能形成;第二,知识内在于认识主体,是认识主体形成的关于外物的信念。显然主体的信念与外在事物并不是相同的东西;第三,任何认识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领域来研究外在对象的,这就决定了知识所反映的都是对象某一方面或片段。第一点的负面作用在于,透过知识论体系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类人的共性。此种共性遮掩了人的个体存在的现实性,使我们只见类,不见个体;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知识的第二个特点导致的结果是知识化的人代替了现实的人出场。因此于知识论体系中,我们看见的不是真实的人,且我们用以审视或所谓看见的工具都是概念或信念。概念或信念都是形式,以这种形式来观照或审视人,人的任何感性存在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只存在空无内容的纯形式。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知识的特点可以使我们分科治学,也就说知识可以切割。但是人的现实存在却是完整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这一特性迫使认识主体只能从不同的层面来观照人,因此有机整体的人因而也不得不被切成零碎的片段。问题也往往在于,一经切割后的片段即便付出任何努力再也没有可能连接成为具有生命的整体。
  从这样的角度来研究,人是独立于自然的,人也是独立于他人的’,当然也是独立于认识者本人的。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认识主体自身的性质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或者说在分析方法的严格审视之下认识主体自身也变得极其可疑,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主体。总之,人自身被切割得七零八碎。
  此种切割的最为明显的结果就是人的身、心的分离。笛卡尔便是将人的身与心切割开来的最为著名的哲学家。他所理解的“我”便是一位没有身体的赤裸裸的精神或灵魂。他的哲学思想的第一个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可见,他所谓的“我”是完全独立于身体的“我”。他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
  ……
展开
目录
自序:问题与方法——回归学理研究的必由之路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
第一节 中国哲学和Philosophy
第二节 内在超越的生命价值——从身心关系理论审视精神超越之可能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意识与科学观——以任鸿隽的“归纳法”解读科学为例
第四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
第五节 “和”的理念与人类永久和平之路
第六节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现代诠释的两难困境

第二章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尝试
第一节 知识论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逻辑分析与人生境界
第三节 体用不二——熊十力基于唯识学的体系创建
第四节 儒学的基督教化
第五节 解析方法与唯物论结合的尝试
第六节 “解析的唯物论
第七节 逻辑分析方法与中国哲学现代转型

第三章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批判
第一节 金岳霖的知识论出发方式及其存在问题
第二节 冯友兰《新理学》方法论批判
第三节 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读
第四节 儒学基督教化的努力

第四章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建构理路及其辩护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哲学建构的理路
第二节 重建还是拒斥形而上学——从洪谦和冯友兰论争谈起
第三节 为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辩护——兼论金岳霖《论道》的现代意义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与形而上学重建

附录:作者主要论著索引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