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母讲,八九年前邻村方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方家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世世代代在黄土地上讨生活,从来也没有读书识字的。可他家生一个小男孩儿,名字叫仲永。从没有人教他读书识字,他有时和邻居几个同龄的念私塾的小孩儿在一起玩耍。家里也没人管他,笔墨纸砚等从没碰过,更不要说使用了。
一晃就到了五岁。有一天,吃过早饭后,小仲永突然提出要去念书,并说自己会作诗。他爹一听,非常生气,说道:“小小孩子红嘴白牙的竞胡说八道,咱们老方家从来也没有念书的。你连笔都没摸过,会作什么诗?会写什么字?”“爹,我真的会作诗,真的会写字。不信,你给我笔和纸,我这就作给你看。”小仲永见爹爹不信,急得哭起鼻子来,可爱的小圆脸蛋上抹出了两个小蝴蝶。虽然说话还有奶黄子味,可说得却是那么肯定。
“你要真的会作诗,我就豁出老命来也供你念书。”爹爹还不太相信,但态度却有了转变。于是,他让仲永的哥哥去邻居家借来文房四宝,又请来一个识文断字的私塾先生前来验证,因为方家没有一个认识字的人。.小仲永一见笔墨纸砚,立刻破涕为笑,乐得小手直拍。马上铺好了纸,提笔蘸墨,写出四句诗来。诗的大意是孝养父母,和睦本族。在诗的末尾还署上“方仲永”三个字。
仲永的爹爹虽然不认识字但也看见过字,见儿子写的倒挺像是那么回事,非常高兴。私塾先生大为惊奇,连连夸奖,说这真是一个奇迹,小仲永写的诗完全可以超过他教的二年级学生。并提出要免费收这个聪明绝顶的小神童。方仲永的爹爹当然同意。
小仲永高高兴兴地背着妈妈给做的小书包上学了。小仲永没上过一天学却会写诗的事不胫而走,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大新闻。有的人不信,就亲自前来当面出题,或者是临时指定一个东西让他作诗。小仲永稍加思索就能写出来,而且还相当不错。前来求诗的人惊叹不已,就给仲永的爹爹一些钱,把仲永写的诗买下来带回去。
仲永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求诗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几份。
开始时,一有人来,妈妈就去私塾里把正在专心致志读书的小仲永找回来。后来,来的人渐渐增多,仲永写诗挣的钱比他爹爹辛辛苦苦种地挣的钱还多。
仲永的爹爹一看,干脆就让儿子作诗挣钱吧,还念什么书。于是,就硬逼着方仲永退学。那位好心的私塾先生怎么劝也不行,仲永怎么哭也不行,最后小胳膊拧不过大腿,聪明却可怜的小仲永还是被爹爹硬拽着膀子拉回家中。
小仲永上学之后,学习成绩提高非常迅速。可常常被妈妈叫回家去,不得安心读书。又不久,就被爹爹硬拽回家去,完全失学了。但他作诗挣的钱却完全可以养活他一家的人。他的爹爹也就不再下地去扶犁点种,铲耥收割了,而是坐在家中接待那些前来买他儿子字的人,天天晚上还可以喝几盅。
“就靠这么个小孩子来养活一家人,也真够难为他的了。唉!”外祖母末了说,并长长叹了一口气。
“姥姥,仲永今年能有几岁了?他家离这远不远?”小安石听得人了神,用两个小手掌托着下巴颏问道。
“那孩子四五岁开始会作诗,现在已经八九年了,估摸着也有十二三岁了。和你的年龄差不多。他家离这里不远,就在西边的方家坨,用不了半个时辰就能走到。”一听和自己的年龄差不多,小安石更加感兴趣。
第二天,在小安石的一再央求下,爸爸王益同意等半天,下午再启程,让内侄带安石去见这位闻名几十里的神童。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见到方仲永后,王安石仔细打量起这位过早出名的少年来。只见他和自己的个头相仿,但很明显比自己瘦了许多,眼睛并不明亮,看不出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王安石试着出了两个题目请这位神童作诗。仲永见一个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来求诗,自然要显示一下,颇用心思。
诗成之后,安石仔细阅读一过,不免有些失望。觉得虽然还算不错,但和传闻相比,实在不是那么回事。所作的诗还不如自己。再请求仲永的爹爹,让他看一看仲永五岁时作的诗,觉得现在作的诗并没有什么进步。
甚至还赶不上五岁时所写的那首,因那首诗有一种灵动之气。
又过了七年之后,王安石从扬州还乡的途中再次经过外祖母家,向舅父问起方仲永的近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