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大的可能性全力以赴
在尼采的《人的蜕变》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对力与使命的积累和提高的积极状态下,以人为本而给予培养一切事物,他以他全部良心的知性来窥探人为实现最大的可能性的全力以赴。他更为清楚的是:人类,早已立于高深的决策力与崭新的道路上。”
这句话很全面地概括了人的基本自我强大的要求,就是要不断的积累和提高,才能从容应对生活上的各种事情。为了实现这点,要以最大可能性的全力以赴,以求自身保持常变状态,这样才不至于落伍。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在变化,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常变”,很快将被社会淘汰。
尼采20岁那年,进入了波昂大学,开始研究语言学和神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他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便不再继续研究神学了。
在波昂大学,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激情地一遍遍重复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完全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另一些喜欢实证科学的人则阅读褔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尼采读了这些论文,没能引起他的半点兴趣。尼采像一个诗人一样,要激情、直觉和具有神秘色彩的东西,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那些唯物主义者的青年还自称是民主主义者,他们鼓吹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哲学;而尼采不仅像诗人,而且在修养和气质上像一个贵族,以至于能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他从没想过要过安宁而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可能对一般人那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
在21岁的时候,尼采一如以往那样,将自己控制在一种训练有素的沉默之中,宁可保持缄默而不愿发表模棱两可的意见,而在这段期间,尼采对基督教的信仰越发远离了,他简直要把基督的信仰抛弃。1865年复活节,我们可以想象尼采的母亲听到她的儿子拒绝参加他们惯常的圣餐时,会是多么惊讶!
事后尼采写信给他的妹妹伊丽莎白说:“如果你祈求心灵的平和与快乐,相信好了!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真理的门徒,探索吧!”
尼采抛弃了宗教问题的约束,对于威权便愈富反抗的精神,他的性情也渐趋急切,有一个时期还加入喝酒、唱歌、打斗的团体。不久尼采便觉悟这种纵情的生活以及人群中的喧嚣只是带来内心的空虚而已,于是他又重返往日的孤独。
试想,如果尼采按部就班地学习前人的那一套,那么他将失去继续强大自己的机会,也没有自我革命的激情。正是因为尼采时刻保持着“使自己常变,常新”的思维,所以他才有勇气突破旧俗,建立自己的一整套哲学体系。
那么,作为我们,应该也像尼采一样,求变,让自己不断突破自己,战胜社会、家庭、生活等压力,以求蜕变,不断强大自己。
幸福人生真谛
→危机感,是自我蜕变的原动力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其实到处显示出某种对人类发展的危机感。他认为人类在倒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需要权力意志来使人得到提升,并不断提升。
作为个体的我们也正是如此,只要你时刻保持危机感,你将会有意识地去对自我做出改变,使自己不至于原地踏步。
总之,一个人需要改变,需要变新,就需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拥有危机感,用危机感来鞭策自己不断往前走。
→审视自己,做出改变
在《镜中的反照人生》一文中,尼采对“一味地遵循客观”作了极大的批判。尼采这样说道:“我们说,他是一面镜子——没有什么‘自我目的’。其实,所有讲究客观的人在一切被认识的东西面前,也是一面镜子,以服从为一种习惯,除了认识和反映,再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他坐等着,直到有物来临,然后轻轻的展开,迈着轻盈的脚步,像幽灵一样的人从他的表面和皮肤溜过。”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尼采认为只按照客观去“成型”,是一种坐以待毙的表现。所以,当我们认识客观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做出审视,然后利用自身的认识,去更深刻地认知这个世界,让我们得到提升。
→对生活保持热忱
尼采在反驳斯多葛派的时候,几乎用了一针见血的态度去反驳。他是这样说的:“你们想要‘顺其自然’的生活?噢,高尚的斯多葛派们,只会睁眼说瞎话!把自己想象成为自然一样的存在物,毫无节制的奢华、无限的冷漠、没有意图、没有正义与怜悯,可怕而荒凉,并且漂泊无着,想象自己是一股冷漠的力量——你们如何能忍受这种冷漠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不正是为了区别自然而存在的吗?……”
我们要学会用热忱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生活,而消极的“顺其自然”并不能使一个人得到提升。只要我们保持着热忱的生活态度,我们会无时无刻地展现出新的一面,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