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又在近代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后,赋予新的含义。文化概念的演化,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定义变迁的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内容在日益丰富以及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向着广延度和深刻度不倦地进军。
中国本土文化在接纳外来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引入或改造许多概念和范畴,从而使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表述方式得以丰富发展。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或者以音译方式出现,如从印度佛学中音译而来的佛陀、涅槃、菩萨、般若、三昧,从欧洲文化系统中音译而来的逻辑、德谟克拉西、赛因斯、英特那雄耐尔、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华尔兹便属此类。但音译的概念不易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一般难以在作为形意文字的汉字文化系统内久远流传,于是又有意译的普遍采用,具体办法是借用相关的汉语字、词,或新造复合词,如法、业、戒、色、空、识、相、性等,本是中国所固有和常用的字汇,佛教翻译家们借用这些字汇,表述佛学意蕴,而外来思想便借助汉语字汇的外壳,不胫而走,广为传播;至于世界、时间、空间、宗教、哲学、本体、一元、观念、归纳、演绎、美学、体育等词,则是古代佛学翻译家和近代西学翻译家利用汉语单字的某种含义,加以复合,组成新词,以表述外来学术的特别含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