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90984
  • 作      者:
    陈辉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史》为高校中国文化史课程的配套教材。全书在介绍中国文化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史》集知识性、趣味性与时代感为一体。全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有:中国古代文物评价与欣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中国古代的教育和职官制度、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评价与欣赏、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当时,波斯主要利用印刷术印制源于中国的纸牌。此种纸牌于公元14世纪传人欧洲,引起了欧洲纸牌印刷作坊的诞生。纸牌的风行,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的印刷业。随着欧洲禁止纸牌活动的深入,图画和书籍逐渐成为主要的印刷对象。这对于欧洲人的文化普及来说,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发明传播后,远在西北的西夏和回鹘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术。通过商人、外交家、旅行家等媒介,又把它带到欧洲。以后,德国、荷兰、法国先后试验活字印刷,最终由德国的谷登堡于1454年最先印成第一部拉丁文《圣经》,但比中国晚了400多年。<br>    (二)罗盘<br>    指南针是把人类无力感知的地磁信息转换为视觉可见空间形式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因而成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器具司南。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开始装入有方位的盘中,称“罗盘”。当时有四种方针方法:一是浮于水上;二是放在碗沿上;三是放在指甲上;四是悬在丝线上。以第四种方法为最好。<br>    11世纪末,我国已将罗盘用于航海导航。罗盘的精确性为安全航海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所以很快就为阿拉伯航海家所接受。到12世纪,罗盘经阿拉伯传人欧洲,意大利商船在欧洲率先采用罗盘导航,并逐渐引起地中海航海业的重大变革。罗盘的广泛使用,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导致了专为海上航行而编制的由针位标示的航线——罗盘针路和航海图的出现。罗盘针路与航海图被欧洲人接触后,他们立刻意识到它们的经济价值。到了公元1300年前后,大量实用的航海图便在欧洲问世。总之,罗盘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br>    (三)火药与火器<br>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合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br>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也是最早生产火药兵器的国家。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在东京(今开封)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元朝时期,火药技术特别是火器传到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传人欧洲。<br>    火药与火器的西传,对欧洲社会的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它最终导致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兵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公元14世纪中叶,英、法各国在战争中开始使用火药、火器。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构建西方政治文明。欧洲各国还在开山、筑路、挖河等多项工程中使用火药,大大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到来。<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绪论<br>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概念<br>一、文化与文明<br>二、文化的结构<br>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背景<br>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br>二、中国文化的经济土壤<br>三、中国文化的社会背景<br>四、中国文化所受的外来影响<br>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特征<br>一、务实求稳的农业文化<br>二、家族本位的宗法文化<br>三、“因情节文”的礼制文化<br>四、崇尚道德的伦理文化<br>第四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br>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br>二、认识祖国的民族文化<br>三、传承文化,服务现实,创造未来<br><br>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物评价与欣赏<br>第一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评价与欣赏<br>一、古代青铜器的概念及特点<br>二、古代青铜器的类别<br>三、古代青铜器的欣赏<br>第二节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评价与欣赏<br>一、陶瓷的概念及特点<br>二、古代陶器艺术评价与欣赏<br>三、古代瓷器艺术评价及欣赏<br>第三节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评价与欣赏<br>一、陵墓石刻艺术评价与欣赏<br>二、宗教石雕艺术评价与欣赏<br>第四节 中国古代玉器评价与欣赏<br>一、玉器的定义及其分类<br>二、古代玉器的评价及欣赏<br>第五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评价与欣赏<br>一、古代建筑的独特性<br>二、古代宫殿建筑评价与欣赏<br>三、古代园林建筑评价与欣赏<br>第六节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评价与欣赏<br>一、“文房四宝”之“笔”<br>二、“文房四宝”之“墨”<br>三、“文房四宝”之“纸”<br>四、“文房四宝”之“砚”<br><br>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br>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br>一、艺术的起源及其分类<br>二、文学的定义及其分类<br>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br>第二节 古代音乐舞蹈评价与欣赏<br>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舞蹈<br>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舞蹈<br>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舞蹈<br>四、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br>五、宋元时期的音乐舞蹈<br>六、明清时期的音乐舞蹈<br>第三节 汉字和书法艺术评价与欣赏<br>一、汉字的演变<br>二、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br>第四节 绘画和戏曲艺术评价与欣赏<br>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br>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就<br><br>第三章 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br>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br>一、儒家思想的定义、特征及主要经典<br>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br>三、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br>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文化<br>一、道教的产生<br>二、道教的流变与发展<br>三、道教的主要门派<br>四、道教的信仰特征和主要活动<br>五、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br>第三节 佛教东来及其兴盛与中国化<br>一、佛教的产生与主要教义<br>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br>三、佛教的主要宗派<br>四、佛教的中国化与儒释道三教合流<br>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br><br>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教育和职官制度<br>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br>一、中国古代的官学<br>二、中国古代的私学<br>三、中国古代的书院<br>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br>一、中国古代官吏的产生<br>二、中国古代官吏的任用<br>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br>四、中国古代官吏的奖惩<br>五、中国古代官吏的待遇<br>六、中国古代官吏的退出<br>七、中国古代对官吏的监察<br><br>第五章 中国的民俗文化<br>第一节 衣食住行<br>一、服饰民俗<br>二、饮食民俗<br>三、居住习俗<br>四、交通民俗<br>第二节 家庭家族<br>一、家庭<br>二、家族<br>第三节 节日娱乐<br>一、岁时节日的形成<br>二、重要的传统节日<br>三、节日的社会功能<br>第四节 禁忌习俗<br>一、禁忌的界定<br>二、禁忌的起源<br>三、中国民间禁忌习俗<br>四、禁忌对社会的影响<br>第五节 名茶名酒<br>一、名茶<br>二、名酒<br>第六节 人生礼俗<br>一、诞生礼和成年礼<br>二、婚礼<br>三、丧礼<br><br>第六章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br>第一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启<br>一、张骞出使西域<br>二、中国文化传入西域<br>三、西域文化传入中国<br>四、域外僧人来华传佛译经<br>五、法显西行求“真经”<br>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br>一、国际化的大都市长安<br>二、伊斯兰教、西亚宗教传入中国<br>三、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的文化交流<br>第三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br>一、阿拉伯文化涌入中国<br>二、中国文化传入西方<br>第四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br>一、郑和下西洋<br>二、天主教文化东渐<br>三、中国思想文化西传<br><br>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评价与欣赏<br>第一节 哲学名人<br>一、孔子的哲学思想<br>二、老子的哲学思想<br>三、孟子的哲学思想<br>四、董仲舒的哲学思想<br>五、朱熹的哲学思想<br>六、王夫之的哲学思想<br>第二节 史学名人<br>一、司马迁与《史记》<br>二、陈寿与《三国志》<br>三、司马光与《资治通鉴》<br>第三节 文学名人<br>一、屈原与“楚辞”<br>二、李白与“浪漫主义”<br>三、罗贯中与《三国演义》<br>第四节 艺术名人<br>一、“乐府”艺人李延年<br>二、“书圣”王羲之<br>三、“画圣”吴道子<br>四、“颜筋柳骨”颜真卿<br>五、元曲关汉卿<br><br>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br>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特点<br>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延续性<br>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br>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用性<br>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br>一、四大发明<br>二、天文学<br>三、医药学<br>四、农学<br>五、数学<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