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属于农牧结合地区,在地势上多表现为山岳地带,除河东一带部分地区土地肥沃外,其余各地均较贫瘠,加之水利资源有限,近代农业生产所受限制较大。作为一个以农为主的省份,耕地自然是其发展的基本要素。据统计,1932年前,山西耕地一直保持在6 000万亩左右,之后略有下降,但到1936年又恢复到6 510万亩。耕地中旱田多,水田少。据1935年统计,全省旱地面积5 551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97.2%;平地2 24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39.28%;山坡地2 772.22万亩,占总面积的48.51%;河滩地243.83万亩,占总面积的4.26%;碱地243.71万亩,占总面积的4.25%;荒地48.99万亩,占总面积的0.86%;水田面积161.02万亩,仅占农田总面积的2.8%。
从土地肥瘦程度及与自然环境关系上讲,大体可分为北部、中部及南部三个区域,农作物无论从产量还是品种上也均可照此划分。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稀疏,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且灌溉设施不甚发达,加上冬季寒冷,农作物多为一年一季。农作物主要是燕麦、粟、高粱等,其次是豆类、马铃薯、荞麦、胡麻等,小麦均为春天播种且面积很少。该地区百姓主要食用燕麦、小麦、马铃薯,并辅以高粱、豆类。到20世纪30年代,粮食亩产量也没有超过8斗,每年粮食总产量约1 000万石,除去自用尚余350万石。中部地区是以太原盆地为核心的辐射区域,此处为山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口稠密,水利条件较好,且气候较温和,能够种植部分冬季作物。农作物以小麦为主,次为燕麦、玉米等以及少量水田作物。亩产量比北部地区高,每亩平均在1.2石以上,粮食年产量达2 700余万石。该地区人民多以高粱、玉米为食,所产小麦大都销往晋南或外省。同时,盛产各类水果,崞县梨、忻县桃杏以及徐沟和文水等地葡萄、汾阳核桃不仅产量可观,且口感驰名中外。定襄、文水、汾阳、太谷、祁县等地则是山西著名产棉区,年产棉均在3万担左右。山西南部地区属于重要产棉区,20世纪30年代年产棉花达60万担。农产品主要为小麦,大约每年可产500万石,其次是高粱、玉米、豆类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