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战地位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70003
  • 作      者:
    韩永利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韩永利,1954年2月生,湖北沙市人。197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5与2000年获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在美国研习。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理事、湖北省世界史学会理事。出版专著译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作《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获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获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
展开
精彩书摘
    首先,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制约新的世界大战的积极因素。但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偏见,也由于苏俄率先废除沙俄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条约,鼓励民族解放和独立,因此,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持极为仇视的态度,其国际经济战略和政治战略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摧垮苏联。在法西斯局部战争阶段,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希望这股祸水流向苏联。英、法、美等国决策者也多次拒绝苏联提出的建立欧洲和亚洲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主张,反苏反共、维护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观念模糊了他们对共同面对的主要敌人和共同面临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的认识。其结果,英、法、美、苏大国之间矛盾重重,无法形成对付法西斯国家的合力,反而在局部战争阶段被法西斯国家分化,l940年6月法国败降是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其次,由于十月革命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极大地动摇了殖民体系的根基,因此,反苏反共的意识又扩展到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漠视。维护殖民统治的观念使得英法等国,特别是英国在对付法西斯战火蔓延问题上找不出除了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之外更好的办法。英法绥靖政策发端于日本侵略中国,扩展到在殖民体系中处于依附状态的所有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弱小国家。最后,英、法、美大国与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略回旋空间几乎丧失殆尽,自身分别被拖进世界大战。
    再次,殖民体系的维持加深了英法等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作为一战后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美国希望依靠经济实力取代英法成为世界霸主。在如何使资本国际化的途径上,美国有别于传统英法殖民帝国。与德日以落后方式打破二战前现存国际结构不同,美国则是主要以经济竞争的方式力图冲破传统殖民体系的藩篱。
展开
目录
    前言
    世界整体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中国持久抗战胜利与法国短期败降的历史启示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的形成
    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论中国“七七”抗战的国际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演变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美英关系的演变
    中国抗日战争与美英战时战略
    战时美国战略与“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 
    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制定与中国抗日战场
    美国“先德后日”战略调整与中国抗日战场
    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初步实施与中国抗日战场
    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目标的完成与中国抗日战场
    关于二战期间中美战略关系及中国抗战地位的研究述评
    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研究述评
    略论抗战时期蒋介石改变美国战略重心的努力
    “先欧后亚”战略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远东政策
    美国与北非地中海战略
    “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对日纵容的原因初探
    英美首脑决策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美日谈判与轴心联盟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