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代东北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关系研究
0.00     定价 ¥ 9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4574174
  • 作      者:
    李路
  • 出 版 社 :
    长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路,男,1985年生,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历史文献学博士、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其一为东北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其二为东北民族史、东北边疆史,尤其是汉晋时期东北史研究。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一项,在C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汉代东北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关系研究》主旨是讨论汉代东北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依学界传统族系划分,除华夏族系之汉民族外,汉代东北地区还活跃着其他三大族系古民族,分别为:肃慎族系的真番、挹娄;秽貊族系的秽、貊、夫余、高句丽、沃沮;东胡族系的东胡、鲜卑、乌桓等。综合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这些民族基本上都发展出各自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汉民族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杂糅聚合,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奠定了中华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多元一体格局。该书主要从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与迁徙、汉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生产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汉代东北民族制度文化发展及汉制影响、汉代东北民族的心态文化与汉文化传播、汉代东北民族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共存互融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展开
精彩书摘
  《汉代东北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关系研究》:
  二 汉代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区域性
  民俗文化带有民族性,这就使得某一民族的民俗文化基本上主要出现在这一民族的活动范围内,同源性的民俗文化也同样在这些同源民族的活动范围内才大范围地出现。就汉代的东北地区而言,以东胡文化、肃慎文化、秽貊文化和汉族文化为来源的民俗文化,也基本上是在这四大族系的聚居区范围之内集中地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在民俗文化层面,汉代的东北地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总体而论,汉代东北地区四大族系的同源性民俗文化各有其地域。
  如秽貊族系的民俗文化,当然主要表现于夫余、高句丽、秽族、貊族以及沃沮族的活动区域之内。其北部是夫余族的活动范围,南部主要是高句丽和其他几个民族的活动区域。具体而言,这一区域的东部大致在松嫩平原张广才岭向南至朝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一线;南部应至朝鲜半岛汉江以北;西部则为呼林河、洮儿河下游向南沿辽东故塞至朝鲜半岛清川江一线;北部应该达到黑龙江中上游地区。这一区域内的各民族文化都源于先秦秽貊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在民俗习惯的表现上普遍文明程度较高,社会风气也较为淳朴。
  肃慎族系的民俗文化,则主要表现在挹娄族的活动区域之中。这一区域范围的东部应该到达滨日本海地区,南当位于长白山脉以北,西可至松嫩平原、张广才岭以东,北已至少达到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区域地处东北地区最为偏远地区,挹娄的社会发展程度在汉代的东北民族中也最为落后,因此其风俗习惯也显得较为原始而野蛮。
  东胡族系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鲜卑和乌桓的活动区域之内。这一区域位于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大致在汉长城以北,洮儿河、呼林河中下游以西。由于东胡文化的影响,这一区域内的民俗习惯呈现出游牧文化的鲜明特征。如乌桓与鲜卑人的发型“髡头”,这种特征是典型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发式习俗,仅在乌桓与鲜卑社会中存在,在汉代东北地区的其他民族中是没有的。由如其饮食上吃兽肉,饮乳酪,这在汉代的东北地区也是仅见于鲜卑与乌桓社会的。
  汉族的民俗文化,则主要表现在汉郡地区,这里是汉代东北地区汉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又以辽东、辽西二郡的汉族人口最为密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除辽东、辽西二郡外,如苍海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等汉郡,其区域与很多东北民族的聚居区是重合在一起的,在这些区域内,呈现出汉族民俗与东北民族民俗相混合的现象。
  这种民俗文化的区域性,其形成原因除传承性因素以外,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根本性因素。如秽貊、肃慎族系的各民族,他们生活在多林、多山、水系复杂的东北腹地,渔猎文化是他们的传统文化,因此其民俗习惯中与渔猎相关的内容十分常见。东胡族系的各民族主要生活在东北西北部的草原地区,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决定了他们民俗习惯中必然带有草原文化的鲜明特征。而汉族所居住辽东、辽西地区,地势平敞,利于农业,因此中原地区立足于农业文化的礼俗习惯在辽东辽西地区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就是自然而然的。
  王绵厚先生曾对汉代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过分类,他认为:“自秦汉以来,东北民族文化有三个区域特色:以辽河流域为中心,可称为‘汉郡’文化区;以西部草原文化为中心(包括燕北山地),可称为‘东胡系’文化区;以东部长白山南北为中心(含鸭绿江两岸),可称为‘秽貊’和‘肃慎’等东北亚内陆文化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区域的划分,与前文所述的同源性民俗文化分布区基本是一致的。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历史趋势:随着汉代东北地区各民族的逐渐交融,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整体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民族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各民族的人口产生了长期的相互接触,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逐渐为他族所习见并接受。因此除少数稳固性非常强的依赖于特殊地理环境的民俗文化之外,汉代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区域之间已经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与汉族颇为类似的民俗习惯,已经在一些东北民族社会中出现。
  三 汉代东北地区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不同的文化类型,产生了不同的民俗习惯,但与此同时,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对其民俗习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会具体地体现在这一民族社会生活的细节之处。由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程度与各民族风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物质表现形式。
  如挹娄族,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他们在日常的习用器具上显得落后而简陋。如服饰上,汉代的挹娄族“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隐其前后,以蔽形体”。在挹娄社会中虽然已经一定程度上存在了纺织业,但他们最常见的服饰仍然是动物皮毛乃至油脂,至夏季甚至衣不遮体,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低下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显得落后而原始。挹娄族同样喜好穿戴饰品,但他们的饰品基本上都是骨制的簪,制作工艺粗糙而简陋,形式单一,远不如其他民族精美多样,在审美性功能上仍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居地与迁徙
第一节 汉代东北民族的居地与民族迁徙
一 肃慎族系各民族的居地与迁徙
二 秽貊族系各民族的居地与移民
三 东胡族系各民族的居地与移民
第二节 汉族的居地与人口
一 辽东郡的地望与人口结构
二 辽西郡的地望与人口
三 苍海郡的地望与民族
四 乐浪郡的地望与民族
五 玄菟郡的变迁与人口
六 真番郡的地望
七 临屯郡对苍海郡的继承

第二章 汉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
第一节 汉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其特征
一 以游牧为主的社会生产
二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
三 以渔猎为主的社会生产
四 汉代东北民族物质文化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汉代东北地区汉族的社会生产水平——以三道壕遗址为中心
一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
二 发达的金属冶铸业
三 制陶业、砖瓦业与建筑业
第三节 在汉文化影响下汉代东北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
一 汉代东北地区的交通与贸易
二 汉代东北民族社会生产的转型
三 汉代东北民族手工业的进步
四 汉代东北民族与汉族物质文化的交融
五 汉代东北民族物质文化对汉族的影响

第三章 汉代东北民族的制度文化发展及汉制的影响
第一节 汉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组织制度与政治文化
一 夫余的社会阶层与制度
二 高句丽的社会政治结构与制度
三 秽族的邑落制度
四 沃沮族的邑落制度
五 乌桓与东胡的部落制度
六 鲜卑的部落制度
七 挹娄的邑落制度
第二节 汉王朝的东北民族政策及其影响——以“和亲”为中心
一 汉代的和亲政策及不与东北民族和亲
二 西汉时期的东北民族政策
三 东汉时期东北民族政策的调整
四 汉王朝东北民族政策对东北民族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四章 汉代东北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汉文化传播
第五章 汉代东北民族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共存互融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