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们所谓的交往动机被后人看作是功利主义的,但是他们毕竟开了到社会物质生活领域寻找交往基础的先河,表明了社会关系与物质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从而在交往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马克思哲学及其交往理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但鉴于哲学发展的继承关系和马克思的德国理论背景,本书将从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谈起。
第一节康德批判哲学的交往观
康德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通过对理性自身认识能力的批判性考察,推翻了18世纪末流行手德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一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康德哲学的目的,在于对人类理性能力进行批判性考察,以期探寻人类认识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康德批判哲学的交往观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研究的重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理性主体的自曲观和对人们交往过程中道德规范的规定上。
一对人类理性能力研究的重视
康德之前,笛卡尔作为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哲学不仅展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和结论,而且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之所以将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始祖,就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使“我思”成为一切的准绳,将人类认识放到理性尺度上来加以衡量。“我思”的世界是人的世界而非神的世界,神的启示让位于人的思想。这样,笛卡尔的理性观打破了经院哲学对理性的禁锢,确立了理性的最高权威和原则。在他看来,理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本性,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人们应该按照理性原则来组织人类社会生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