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交往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4726
  • 作      者:
    马新晶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马新晶,200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展开
内容介绍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交往理论研究》试图将交往理论置于唯物史观视域中进行考察,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理论渊源、逻辑进路、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了全面梳理与阐述,认为马克思的交往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交往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考察,特别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最后,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反观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试图为和谐状态的达成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并对现实问题进行关照。由此也体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开放性、批判性、包容性和不断发展的特性。
展开
精彩书摘
  尽管他们所谓的交往动机被后人看作是功利主义的,但是他们毕竟开了到社会物质生活领域寻找交往基础的先河,表明了社会关系与物质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从而在交往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马克思哲学及其交往理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但鉴于哲学发展的继承关系和马克思的德国理论背景,本书将从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谈起。
  第一节康德批判哲学的交往观
  康德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通过对理性自身认识能力的批判性考察,推翻了18世纪末流行手德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一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康德哲学的目的,在于对人类理性能力进行批判性考察,以期探寻人类认识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康德批判哲学的交往观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研究的重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理性主体的自曲观和对人们交往过程中道德规范的规定上。
  一对人类理性能力研究的重视
  康德之前,笛卡尔作为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哲学不仅展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和结论,而且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之所以将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始祖,就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使“我思”成为一切的准绳,将人类认识放到理性尺度上来加以衡量。“我思”的世界是人的世界而非神的世界,神的启示让位于人的思想。这样,笛卡尔的理性观打破了经院哲学对理性的禁锢,确立了理性的最高权威和原则。在他看来,理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本性,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人们应该按照理性原则来组织人类社会生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展开
目录
导言 作为一种生存境遇的交往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康德批判哲学的交往观
一 对人类理性能力研究的重视
二 理性道德主体的自由观
三 对交往过程中道德规范的设定
第二节 费希特“自我”与“非我”同一的交往观
一 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视
二 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
第三节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与主奴辩证法
一 关于实体即主体的思想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主奴辩证法
三 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中的交往关系
第四节 费尔巴哈“类哲学”中的“我一你”关系
一 作为类存在物的人
二 道德主体、利己主义与爱
三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逻辑进路
第一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最初发展: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道扬镳
一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
二 赫斯的行动哲学与异化交往
三 施蒂纳的“唯一者”哲学
四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道扬镳
第二节 交往与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思想
一 从劳动到异化劳动的转换
二 从相互承认到交往异化
第三节 交往理论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
一 从自我意识到现实的人:理论基点的转换
二 交往与生产、生产力
三 对交往形式的区分
四 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实现
第四节 交往与资本:《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交往理论的全面展开
一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交换
二 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 资本与人的全面发展
四 资本的历史性与交往形态的转变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 马克思对交往概念的界定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旨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节 交往与唯物史观诸范畴的辨析
一 交往与实践
二 交往与生产力、生产关系
二 交往与分工
四 交往与社会形态更替
第三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唯物史观与丙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一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交往意蕴
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三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基本维度
一 技术之维
二 道德之维
三 法律之维
第三节 反思与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之失
一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误解
二 社会实践论与个体生存论之别

第五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和谐社会
第一节 全面交往与和谐理念
一 交往与和谐的关系探析
二 和谐社会是全面交往的社会
第二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经济交往与经济建设
二 政治交往与民主政治建设
三 文化交往与和谐文化建设
四 社会交往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和谐世界
一 全球化、世界历史与人类交往
二 普遍交往与和谐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