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学门.第十四卷(2013年)第一册 (总第二十七辑).Vol.14 No.1, 201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0527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为推进哲学学科的建设,促进海内外哲学界的学术交流,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办面向全国以及整个华语世界的哲学学术出版物《哲学门》。内容涉及哲学八个分支学科,并多有前言研究成果刊出。自2000年出版以来,因为书中文章学术质量较高、审稿程序严谨,深受学界的好评。《哲学门(第14卷·2013年第1册·总27辑)》以春秋学研究为专题。
展开
精彩书摘
  《春秋》“见之于行事”在思想传统中的意义
  张素卿
  提要:孟子说《春秋》兼具“文”、“事”与“义”,董仲舒、司马迁等汉儒进而传达《春秋》明王道而“见之于行事”,显见“事”与“义”非对立,可以相发明。宋儒程颐以《春秋》言“事”为穷理之要,清章学诚复从中纳绎出“因事寓理”之旨,近人徐复观进一步指出这有别于诸子百家常见的“载之空言”的系统,《春秋》“见之于行事”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表达方式。
  关键词:经学行事董仲舒章学诚徐复观
  自汉武帝尊儒而专立五经博士,儒家长期居于中国思想传统的主导地位,以五经为中心所衍成的经学,则是儒家思想的大宗。宋代儒者标榜理学,推尊四书,寝寝然有别子为宗之势。然而,纵使在先四书而后五经的理学思潮里,五经对思想发展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经学,基本上就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的诠释学,兼摄注疏传统和思想传统两大学术脉络。经典诠释的注疏传统,注重文献,以训诂为基础,往往针对经文作全面性的注释;思想传统的经典诠释则不然,注重大义,穷尽精微而发展为系统论述,往往从经典中拈出重要的观念或命题,阐发其内蕴。
  《春秋》为五经之一,除了由《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发展而来的注疏传统,在思想传统里也有其影响。如《春秋》“见之于行事”的撰述特点,就曾引发不少思想家论述其义蕴。孟子最早明白说出孔子作《春秋》,指出这部经典兼具“文”、“事”、“义”三个层面。自孟子首倡,汉儒祖述,董仲舒、司马迁等都颇关注《春秋》因于“行事”而非徒托“空言”的特点。针对此一特点,宋儒程颐推许《春秋》为读书穷理之要,当时学者颇从理学思维出发,强调“道”与“事”体用不离。清代章学诚延续这样的思路,倡议“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并纳绎出“因事寓理”之旨,彰显《春秋》“见之于行事”在思想表达上的普遍性。近人徐复观继此推阐,认为这有别于《论语》、《老子》的系统,是另一种思想表达的方式。
  《春秋》学的研究,通常聚焦于注疏传统,关注三传之学。这篇论文尝试在注疏传统之外,考察上述诸家之说,略探因“事”达“义”的内蕴,及其在思想传统里流衍的脉络。
  ……
展开
目录
论坛:春秋学研究
《春秋》“见之于行事”在思想传统中的意义
汉代春秋学视野下的“西狩获麟”
述何与申何
——论徐彦《公羊疏》对何休之“例”的阐述与发挥
从“有贬无褒”到“《春秋》尊王”
——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的思想与注释手法
宋人王皙《春秋皇纲论》初探

论文
中华现代性的哲学奠基与百年来的中国哲学
以天合天:庄子对世界的观照及其心灵修养意蕴
阳明心学之“心”的结构分析

心之藏
——王夫之对儒佛心理思想的辨析
“一心开二门”
——梁启超论中西哲学述评
易学与神道
——山崎暗斋的易学研究
希腊化哲学的怀疑主义效应
早期斯多亚哲学中的决定论与道德责任
……
书评
书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