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92830
  • 作      者:
    刘怀玉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哲学学士(郑州大学,1985年),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1988年),哲学博士(南京大学,2003年)。1988-2003年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09年度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0-2011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出版有《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三卷·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等多部著作(含合著),发表论文14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导自选集·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刘怀玉集》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空间化问题、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主观愿望上说,20世纪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解释者都力图把自然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严格区分开来。但是,由于他们未能够把马克思所坚持的独特的哲学客观性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辩证法同19世纪那种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蓝本的泛科学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划清界限,所以,结果竟然是,自然唯物主义的消极影响未能根除,相反,它们以“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的面目出现,以更隐秘的形式深藏在马克思哲学体系内部,这种消极影响不仅表现为一种“环境污染”,一团掩盖马克思哲学世界本相的思想迷雾;更为严重的是,它是一种“根基性污染”,或像一层又一层“科学的油彩”污染了马克思书写在“羊皮书”上的哲学文本的“原始笔迹”。换句话说,它们像种种“隐喻性”魔咒牢牢控制了马克思解释者们的头脑,使他们无法看清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原有“地基”。“以物为中心”的旧体系正是建立在如前所述的几个基本的“隐喻”基础上的:(1)近代物理学的“无机物质”概念,在此基础上抽象和推演出那种彻底排除精神因素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物本主义思想,并最终导致机械决定论。(2)近代生物学的“细胞学”、“胚胎发育学”、“生物进化论”,在此基础上抽象和推演出一种排除人的社会实践根本因素的“社会进化(发展)论”,也就是马克思所批判性隐喻的社会历史“似自然性”过程理论以及“社会有机体”理论。(3)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物理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把马克思的历史观曲解为“经济决定论”或“经济还原论”的严重倾向。我们这里不讲这几种隐喻的区别,而只说它们的共同特点:(1)把自然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特别是和社会存在物的本质混为一谈;(2)把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混同于那种排除人的主观因素的“纯粹理想状态中”的科学客观性原则;把客观性等于物质性,等于实体性物质存在,从而将唯物主义等同于物质主义、物本主义,甚至“拜物主义”,在这方面,现代的唯心主义批判者们对近代唯心主义那种“心理实在论”的消解,倒是一个很好的对应例证,如普特南对“神目观”和罗蒂对“镜喻论”。
  ……
展开
目录
实践哲学篇
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
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式”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新视野的科学发现

社会发展哲学篇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
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
——论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

历史哲学篇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
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哲学观念批判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
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之当代解读

生活哲学篇
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

空间哲学篇
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
——后殖民主义他者诉求理论批判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空间化问题
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
尊德性 道问学
——访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刘怀玉博士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