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75480
  • 作      者:
    何中华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乃是作者前一本著作《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的续篇。这些文字由若干文章汇集而成,最初并非是作为一《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撰写的,但大体上也有一个基本意向,即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究竟何在这一主题。因此,虽然看上去有些散,实则还是有其一以贯之的纹路的。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实践本体论的诠释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吗?
  《商榷》指出:“当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路径进展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也就明白了实践唯物主义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刻用意”。究竟是谁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刻用意”?所谓“深刻用意”在《商榷》那里又是指什么呢?在《商榷》看来,一般意义上的实践不能解释异化的历史现象,从而不能得出革命和批判的结论。但是,从一般意义的实践出发去揭示异化现象的逻辑可能性,这正是马克思作为一个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所发现的“秘密”。在这里,难道有“一般的实践”同“工业和商业活动”的不相侔吗?未能真正领会马克思用意的恰恰是《商榷》作者自己,而不是别人。马克思所主张的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归根到底都是由实践给出的,正因此他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视作同义词。在本体论层面上肯定实践的原初基础地位,正是“首先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所必然要求的理论立场。我想,至此究竟是谁“没有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刻用意”,已经昭然若揭,无需再辩。
  《商榷》说:“尽管它(指实践本体论主张者——引者注)紧紧抓住了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这一论断”,但并没有能够领会马克思的真正用意。这种说法不是让人“明白”了,反而是让人糊涂了。马克思的批判恰恰是诉诸使“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成为可能的那个“实践”。怎么“紧紧抓住了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反倒不能理解马克思的用意了呢?在我看来,正是《商榷》试图离开这一基础,寻求那种“与人脱离的自然界”的“存在性”,倒真的面临局限于对现存世界的正确解释的保守立场,从而重蹈费尔巴哈哲学覆辙的危险。
  ……
展开
目录
弁言
第一章 我们今天如何对待马克思
一、辩护方式问题
二、看待方式问题
三、应有态度问题
四、研究范式问题

第二章 马克思的本体论重建及其意义
一、由古典本体论到现代本体论的嬗变
二、马克思哲学对本体论的革命性重建
三、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现象学旨趣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诠释之谬
一、物质本体论遮蔽了马克思本体论重建的革命性意义
二、物质本体论混淆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上的异质性
三、物质本体论在逻辑上面临的诸种困境
四、物质本体论无法担当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 “新唯物主义立脚点”与“从后思索”
一、“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究竟何所指?
二、“从后思索”决定着“新唯物主义立脚点”

第五章 实践本体论被证伪了吗?
一、“本体论”的词源学追溯帮不了什么忙
二、作为“本体”的实践之原初性是无条件的
三、“人”不在场的本体论想象与马克思哲学无关

第六章 实践本体论若干问题再探
一、是实践从属于对象化,还是相反?
二、实践本体论导致哲学的自我封闭吗?
三、其余几个问题的申论

第七章 马克思哲学只能立足于人的在场性
一、“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在哲学上没有意义
二、感性直观的立场只能导致非批判的姿态
三、实践本体论的诠释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吗?

第八章 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与时间性的来临
一、真正的时间性是实践对人的未来可能性的开启
二、问题的症结在于混淆了哲学与科学的视野
三、设想“整个自然界”以外世界的存在何以虚妄?
四、“时间在先”的伪本体论带来一系列难题

第九章 究竟能否超越“唯物一唯心”之争
一、《终结》的写作动机透露出什么信息?
……
第十章 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
第十一章 是“谬见”,还是真实?
第十二章 应当怎样看待“马克思一恩格斯问题”
第十三章 马克思哲学之思想史前提的广义理解
第十四章 《形态》“费尔巴哈”章的诠释之商兑
第十五章 历史在实践本体论语境中的复活
第十六章 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第十七章 马克思思想的巨大“历史感”
第十八章 从历史维度审视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第十九章 “平等”问题的历史规定及其超越
第二十章 马克思语境中的“自主活动”
第二十一章 市民社会结构及其现代性特点
第二十二章 马克思对“美”的历史地领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