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孟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45232
  • 作      者:
    黄俊杰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黄俊杰,1946年生,台湾高雄县人。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合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台大历史学系教授、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主要著有《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2001)、《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2007)、《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互动、转化与融合》(2010),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2010)等书,编有《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1995)、《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一):通论篇》(2001)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孟子及其思想充满强韧的生命力,不仅在战国时代气势撼人,而且两千年来影响深远。《孟子》为一般读者了解中国思想与文化而写,尽量钩玄提要,介绍评述了孟子其人、孟子思想,以及历代儒者解释孟子思想的变迁。书中也从中国文化史的视角,阐发了孟子思想遗产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在较为精要的篇幅内,得以一览孟子之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夫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志与气是交互影响的存在事实。又由于孟子以刚健的实践活动作为主体与客体交融的媒介,因此在相互的影响下,自然生理的“血气”势必受到道德理性的牵引。然而人也可能纯任自然血气的引动,致使道德理性淹没于生理血气的泛滥下。所以孟子特别提出了“持其志无暴其气”的想法,期盼生理的自然血气是接受道德理性的导引,而就在这种以志持气的思考背景下,孟子发展出他的“养气”之说,并且进一步地推演出“气”是“集义”所生的,此时“气”的涵义已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所以孟子称之为“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从一方面看,除了是与生理血气相涉外,也是属于形上意味浓厚的一种存在,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句话所指涉的事情。但除此之外,“浩然之气”又与人文世界的价值观紧密相连,并接受伦理价值的鼓舞兴发,有之则充实为美,无之则馁弱为滞。所以孟子点出:“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就是要说明对这项事实的体会。甚至,推而至极,孟子主张“浩然之气”的广大精微的终极保障,就在于“集义”工夫的养成。而且,孟子更辨明“浩然之气”与“义”的关系,并不是处在机械式连接的形式关系,而是一种共生的内容关系,所以“浩然之气”乃是“集义”所生,是由内心行仁集义而生的,而非“义袭而取之”。是故,综观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观念里,“气”这个哲学范畴通贯存有论与伦理学两个不同的层面,而且主张伦理活动具有优先性,是第一义的,这一点充分表现了儒家学说精神的人文主义倾向。
  从上述的讨论看来,我们可以肯定孟子思想中的“气”,其来源当与古代的“六气”说有关。因为“六气”说中的重要观念,首在肯定天人之间的互动与平衡。因此,孟子在这种时代氛围的熏染下,承继了天人互动的观念,并且进一步地发展出他个人的慧思创见,使得他的“浩然之气”成为贯通存有意义的自然世界与创生意义的文化世界间的存在。而且,再进一步看,我们又可以发现“浩然之气”不仅具有通贯两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浩然之气”也指出了“价值意识”的优先性问题,由此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与独立自主的特性,丰富了人在这大化世界的主导地位,由是开展了春秋以降,理性化、人文化的中国人的心灵。
  其实,孟子这种主张人的价值自觉为优先的想法,是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源的。我们试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就指出,有人以为申枨的生命气象是刚健的。可是孔子却认为申枨多情欲,根本无法做到刚健不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命气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孔子的观念里,要达到刚健的生命气象必须摆脱生理情欲的羁绊,并且使此一原始的生物意义的存有转化为道德性的存在,这种刚健的人格美,才能如其自如地朗现出来。因此,就这层意义而言,孟子“浩然之气”的思考模型,早在孔子时,已经有了端倪。只是要有更进一步的完成,则就必须等待孟子的出现了。
  至于在“气”的这个观念脉络来看,则孔子尚未脱离以生理意义的方式来对待“气”。因此在《论语》中所出现的“气”,其意涵通常是与自然的生理血气有关[1]。但到了孟子的时候,孟子继承往古以来中国人对“六气”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了自春秋以降,古代中国人对人的地位独立自主的自觉性要求,以及孔子对伦理道德优先的创见,开展出“气”的道德性意义,使“气”不再只属于中性的角色扮演,进而由此肯定了人的道德主体。这不仅是儒学人性论的一大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对人性价值体会的深刻发展,值得我们在此大书特书。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和他的时代
一 孟子的生命情调
二 战国时代的世局
三 孟子对时代的认知

第二章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的游历生活
一 炽热的心灵
二 理想的追寻(一)
三 理想的追寻(二)

第三章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理想中的生命形态
一 引言
二 从自然的“连续性”到人文的“连续性”:古代中国“气”的思想史
三 道德心与生理活动的互动与统
四 “惟圣人为可以践形”——人格美的具体化
五 结论

第四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 前言
二 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容
三 孟子政治思想及其思维方法
四 结论

第五章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思想中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一 引言
二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连续性及其基础
三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断裂的可能性及其伦理困境
四 结论

第六章 “教者必以正”——孟子的教育理想
一 前言:孟子教育事业的风格
二 孟子思想中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
三 孟子教育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四 孟子的教育方法论
五 结论

第七章 历代孟子学诠释的流变(一)——战国时代至唐代
一 引言
二 荀子对孟子的批判
三 孟子后学对孟子思想的繁衍与拓展
四 汉唐时代的孟子学

第八章 历代孟子学诠释的流变(二)——宋代
……

第九章 历代孟子学诠释的流变(三)——清代
第十章 结论:孟子与中国文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