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康德的批判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420363
  • 作      者:
    (德)康德(Kant, I.)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康德,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6岁那年,康德进入小学学习,1740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
  1755年,康德提出学位论文《论火》,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匿名出版《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
  1755~1768年,康德发表的论著有:《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5年)、《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1757年)、《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1759)、《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1760年)、《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1762年)、《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1763年)、《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观察》(1764年)、《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1768年)。
  1769年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一年。由于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特别是省察到休谟所提的有关因果联系有无必然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哲学的“独断的美梦”中猛醒过来,开始从“先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过渡。
  1769年,康德受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次年受耶拿大学聘请,3月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并提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论文,进行答辩。
  1780年,康德开始《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写作,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
  在1781~1790年的10年间,康德的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导论》、《判断力批判》3部巨著相继问世,另外还刊行了《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1786年)、《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1788年)以及其他10多篇论著。
  1786年冬,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92年起,康德担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同年发表《论人的劣根性》,次年春发表《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同年9月,康德发表《论格言:道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
  1794年,康德发表《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同年6月发表《论万物的终结》;7月,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训斥。第二年发表《永久和平论》。
  1796年,康德发表《论灵魂的器官》,同年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自此离开了讲台。
  1797年,康德发表了《道德形而上学》,同年9月发表了《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利》。
  1798年,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同年秋发表《学科间纷争》和《人类学》。
  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哲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801年,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尔?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是人类思想天空的一颗名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将康德、柏拉图和奥古斯汀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展开
内容介绍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康德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通过感官司与理性午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仅有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康德的批判哲学》包含有批判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内容,力求将康德具影响力的作品展示给读者朋友,希望读者能在闲暇之余走进康德、了解康德,从中有所收获。
展开
目录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直观——感性、直观、经验
先验直观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验直观”中,康德提出了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一是感性;二是直观;三是经验,并给予了详细的解说。

感性、直观、经验
空间与时间、现象与物自体

先验逻辑——范畴、知性、形成
先验逻辑对应于先验感性。康德认为先验与验前的区别在于:并非任何一种验前知识都应称为先验的,而只有我们借以知道某些表象、只能验前使用或只在验前成为可能,而且又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验前知识才称为先验的知识。

概念的划分
范畴及其演绎、验前综合判断

先验判断——原理、理性、途径
验前判断力凭借自身的职能使范畴与感性产生验前知识。所谓感性是指一般感性或验前直观,倘若这一验前知识是符合于一般规则即具有客观有效性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知性之先验原理,这种验前判断力称为先验判断力。

原理的定义
人的判断力与图型原理
什么叫本体
什么叫理性
对先验理念问题的陈述与解答
理性、知性、理念、经验之间的关系
理性的新途径

康德的认识论
范畴
关于范畴的概念在第一辑里有所涉及,在此不再复述。本节康德将范畴分四组排列,每组包含三个范畴。他说:“每组内包含三个范畴,这是有讲究的。深入一步考察便能发现,每组的第三个范畴由第二范畴与第一范畴相联结而发生。”

知性与感性的互动性
“先验构架”——一方面是感性,一方面是知性
知性的先验原理
“实体”与“因果”
“交互”
“经验思维三准则”

“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即是“统觉的原始综合统一”,这是康德认识论中一个很重要,很关键,也一向被认为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最难懂的部分,被称为康德认识论中的一个“谜”。

“自我意识”
“主观演绎”
“客观演绎”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先验矛盾
“先验矛盾”就是矛盾对立的意思。也可以译为“二律背反”。“先验矛盾”是康德辩证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先验幻象”与辩证法
四个“先验矛盾”
“先验矛盾”的特殊性

物自体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中心,“物自体”学说则是整个康德哲学的核心,它贯穿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它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又是通向伦理学的门户。

物自体作为感性的来源
物自体作为认识的界限
物自体作为理性的理念

审美与目的论
人的本质与审美
人是什么?这个困扰着古往今来许多哲人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康德,且困扰了其一生。康德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人是自身的最后目的”。这个答案是康德从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引导出来的对人的最高定义。

自我意识与审美
自由与审美
人向自身的生成与审美
人的感性与审美
人类的本质与形貌

心理机能与审美
《人类学》并非是专门探讨美学的著作,但康德这部人类学著作比起其他同类著作,其有关审美心理的论述更多,尽管这些论述是零碎的,有些甚至是间接的,但只要我们仔细考察某些叙述的精神实质,还是能抓住它们与审美心理的关系。

想象力的活动
符号活动
心灵的游戏
美感特征

关于趣味
在康德前期批判美学中,趣味还仅仅是一个从前人那里遗传下来的一个概念,其内涵侧重于伦理方面。后来,趣味判断慢慢发展为反思判断。于是,趣味成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尽管趣味的概念更普遍、更一般化了,但同时,其具体的内涵也绝大部分被淹没了,因此理解起来相当不易。惟独在《人类学》一书中,趣味概念被赋予更多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被发挥得很充分。

趣味的概念
趣味的性质
趣味与时尚

关于美、崇高、笑、哭
康德并没有专门从理论上探讨美、崇高、笑、哭等,也没有给出这些概念的科学规定,他仅仅从人类学的角度描述了各种有关现象。但因为这些现象都涉及了与审美有关的情感或情感反应,所以可以当作向严格的美学概念转化的中间阶段,因此,在美学上还是有意义的。

美与崇高
笑与哭
第四辑康德的伦理学
道德律令
道德律令作为超感性经验的理性力量,是普遍必然的绝对命令,它的本质是自由。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是自由的。意志自律则是这种自由的直接表现。康德说:“自由这个概念是解释意志自律的关键。”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说:“自由是纯粹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是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等其他一切概念的依据。”

“人是目的”
“意志自律”
善恶与道德感情

历史理念
康德哲学的实质是,先验的理性高高在上,决定着人的认识和伦理。在认识论,先验的自我作为意识的形式,在一切经验认识中,成为自然的立法者,使知识成为可能。在伦理学,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弄明白了这些,便也对康德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实践理性的“先验矛盾”与“至善”
历史观

附录
康德演讲稿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
康德名言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