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研究读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5982
  • 作      者:
    李义天,田毅松[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义天,男,1979年生于湖北武汉,2007年获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现为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伦理与文化战略研究室主任,中国青年伦理学会理事。出版编著《知道点世界哲学》(2005,2007,2010)、《马克思与正义理论》(2010)、《共同体与政治团结》(2011),译著《世界文明史》(2011,2012),专著《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2012)。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等期刊上发表论(译)文60余篇。
  
  田毅松,男,1977年生于河北唐县,2009年获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出版编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第二作者),译著《马克思的国家理论》(2013)、《走向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013,第二译者)、《妙趣横生心理学》(2012,第一译者)、《20世纪七大思想家自述》(2004,第一译者)。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高校理论战线》等期刊发表论文(译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研究读本》是马克思对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摘录与解读式作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研究读本》即是对马克思这部作品的导读,其内容包括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经典著作选编、研究文献精选等部分。作为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摘要》的特征在于“一条主线、多维论证”:即,《摘要》仍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他通过摘录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献,从宏观和微观、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多个维度对唯物史观进行论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研究读本》试图反驳关于马克思晚年思想停滞的谬说,廓清马克思不断探索的学术风格和一以贯之的学术主旨,以便向研究者揭示马克思从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从经济学-哲学论证向人类学-历史学论证的演进。
展开
精彩书摘
  唯物史观与世界史观
  《摘要》是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摘要》等晚年笔记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其他论述,提出在东方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并取得了实践的成功。同时,“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同特点愈来愈明显”,其各自的革命道路也“愈来愈引起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关切和思考”。①因此,在理论上,有学者试图根据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提出了“世界史观”理论:“马克思从中年到晚年,从不惑之年的《资本论》创作到晚年四大笔记的探索,思想发展的主导趋势和基本趋向,是从以实践观为核心的唯物史观,走向以世界市场为经济原点的世界史观、全球史观。”在他们看来,唯物史观主要强调“历史发展有机体中物质生产层面”,而世界史观则“注重总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的思想”。结合对《资本论》写作计划的分析,他们认为“以世界市场为根基形成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是《资本论》体系构想的最终逻辑归宿,又是晚年马克思在四大笔记中考察各种问题,尤其是重新考虑东西方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理论前提。这种以世界市场为基点的世界史观、全球史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自身包含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它自身发展中的新高度、新境界、新水平”。②
  应该承认,这种观点比较新颖,而且整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问题在于,“世界史观”是否是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或一个“总体性、系统性、有机性”更强的思想体系?即便人们承认“世界史观”,又该如何看待唯物史观与世界史观之间的关系?
  实质上,世界史观与唯物史观并不对立。在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中,马克思不仅强调物质生产的根基性,而且强调物质生产之外的上层建筑的地位和作用。换言之,国家和法律等相关理论都包括在唯物史观之中。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视野下的国家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谈到了两种变革,“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①。具体到《摘要》,马克思在其中大量论述技术及私有财产等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时,同样没有放弃针对国家和法律问题的证明。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历史考证
第一章 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与《摘要》的写作背景
一 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历程
二 《摘要》的写作背景
三 马克思与摩尔根的相遇
第二章 《摘要》在国外的出版与传播
一 《摘要》在苏联(俄)的编辑出版情况
二 《摘要》在其他国家的译介、出版和传播
第三章 《摘要》在国内的译介和传播
一 最初的中文版本
二 《摘要》的中文版本出版

第二部分 研究状况
第四章 《摘要》的国外研究概况
一 苏东对《摘要》的研究
二 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路向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向
第五章 《摘要》的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部分 当代解读
第六章 《摘要》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一 《摘要》的整体结构
二 《摘要》的唯物史观立场
三 《摘要》的命名及其整体定性
第七章 《摘要》的重要理论观点
一 从socielas到civitas
二 家庭与依附关系
三 父权制的双重支配
四 法律的起源及其功用
五 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第八章 《摘要》的当代阐释
一 从哲学人类学到经验人类学
二 唯物史观与世界史观
三 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再发展

第四部分 经典著作选编
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节选)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1 研究文献精选
附录2 延伸阅读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