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实际的。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不提出经济要求,不直接而迅速地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劳动群众是永远不会同意去考虑什么全国的‘共同’进步的。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积极参加运动,高度重视运动,发扬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精神,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①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凝聚人民群众力量的关键,那就是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生存状况,尤其是经济状况。今天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和任务,必须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就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比如最直接的提高工资、改善住房条件,医疗、养老、教育等等各方面的保障都需要完善,只有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和国家为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他们才敢于和勇于牺牲和奉献。少讲空话,多做实事,人民群众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②这段话实质上指出了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十个“更”字透出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和深情厚谊,一切为了人民不是大而虚的空话,而是要让人民看到真正的希望和力量,教育、工作、环境、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条件等恰恰就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具体生活,做好了这些,才能向人民证实执政党自身的能力和理念,才能得民心。
为此必须贯彻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中去,如中央八项规定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即要求党员干部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就是要了解民情民意,切实抓住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和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带头践行这些规定,去广东考察时,就“不封路、不清场、不扰民”,与现场群众同行、握手言谈,关心了解群众生活,并亲自慰问困难群众,让人民真切地看到了党的领袖的风采。这些规定出台以来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全社会掀起一股健康、勤俭、务实、踏实、清正的新风,公务干部减少了不必要的应酬,有更多的精力处理政事,奢靡之风得以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得以转向,引起人民群众赞叹之声。这些规定为下一步更好地规范和约束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作风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纠正长期存在于党内的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习气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防止和肃清党内腐败起到了很好的防微杜渐的作用,凝聚了人心,进一步明确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切实保障社会公正,让每个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社会公正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个公正的社会会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反之,一个显失公正的社会会引发悲观消极、抵触情绪,会滋生腐败与特权,甚至会引发群体暴力事件,导致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权益,影响社会发展大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表达,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①。这一方面说明公正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党对公正问题的高度重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