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0946
  • 作      者:
    雷子人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明代山水画中,人物与山水组构像一个“套装”系列配置战若干似是而非的雅俗图景,画家将自我投射其中,一他们乐意把自己幻化为心仪的理想人物,像画中人一样纵情山水,进而平衡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心理落差。
  写真人物与虚拟背景的疏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晚明时期文人的虚无与玩世心态,却也暴露了他们现实处境的窘迫与尴尬。
展开
作者简介
  雷子人,1967年11月生于江西,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出版著作:《入境前后》、《入境无语》(合著)、《女人味》(合著)、《出入境》、《都市水墨》、《国画演进——中国画文化情态、空间及图式》、《渼陂·渼陂——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新古意》、《画非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作者看来,人物于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明以来,人物在山水画中的存形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符号特征和结构功能:画家借山水中的人物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族群进行暗示和表征,借山水中的雅集、茶事、送别、卜居等明代文人所心仪的生活方式和趣味来表明心迹、抒发情志;同时,人物存形作为一个潜在的诱因,影响到了画家图绘山水的笔墨选择、风格呈现甚至情绪转换。
  因为有了“人迹”,明代山水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人借以观照明代社会的图像文本,借助于人物,观者可以从明代山水画的某种带有程式化特征的笔墨趣味、结构方式后面,读出更多社会学、文化学的意涵。历代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和阐释,少有对存形于山水中的人物形象的注视和分析,人物似乎只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景附件。
展开
精彩书摘
  讨论艺术品的趣味本质上便于窥探社会风俗变迁。政治、经济、生活及风俗等多层面的明史研究成果极大扩充了认识明代绘画的视野。
  明代早期山水画由于受朝代更迭的政治影响,一方面有适应于新王朝的宫廷绘画接续宋代画风,画家营造激奋明丽的画面氛围,并极力夸张用笔的速度,张扬山石树木的视觉力度。其间戴进、吴伟堪称风流,“浙派”显赫一时,宫廷画家对宋代“院体”的继承与发展,亦使明代宫廷绘画成为画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重要画派。另一方面,诸如倪瓒、王蒙等一大批元朝遗民画家仍秉承心志。元朝所倚重的放逸、荒率趣味在新王朝高压打击下,暗流待发。至明中期沈周、文徵明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涌出。“吴门画派”主要继承文人画传统,他们或“以元入笔墨运宋人丘壑”,或兼善“院体”近取元人笔意,使“吴派”成为明代中期的主流。晚明画坛,花鸟、人物、山水画领域均有不崇时尚、独辟蹊径的名家涌现,但主体仍不出文人画一脉。
  明代山水画家趋向对宋、元时期绘画作品的重新释读,尽管有明一代绘画流派林立且竞争激烈,对宫廷绘画与士大夫文人画的风格差异和审美取向的研究,大致可以构成认识明代绘画面貌的两条基本途径。
  明代山水画家对图式的多向选择,决定了明代山水画风格特征的多样性。本文侧重考察山水画境中的“人物”如何可能与“山水”共同传达了画家的用心,继而探讨“人物”在画中分别作为主题、中介、象征符号等如何参与山水画的空间构建,以此来观照约定俗成的“山水画”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的结构与旨趣的差异。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山水,画家与画中人
明代以前的山水画
山水画和有人物的山水画
它山之见
人迹于山

第二章 明代山水画与明代文人
身形趋同与身份复制:明代山水画中的文人图志
明代初期
明“四家”
吴门后学
明代后期
因“人“而异的风景
纪游
送别
茶事
卜居

第三章 “雅集”与明代山水画
兰亭禊集与山水赏会
“雅集”与文人结社
“西园雅集图”的叙事结构
“雅集图”与明代文人

第四章 山水造境与身份书写
审美虚构与传神写照:山水画中的人物分类
仙踪道影
圣贤名流
平民赞词
借景与造境
倪瓒的空亭子
董其昌的无“人”之境
画家的写真、情趣与义务
第五章 人迹与画境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