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259065
  • 作      者:
    左靖, 董冰峰主编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几篇访谈录的访谈人杰拉德·马特是维也纳艺术大厅的艺术总监。他采访了几乎所有参加过维也纳艺术大厅展览的艺术家。本书精选了杰拉德·马特与马修·巴尼、毛里佐·卡特兰、保罗·艾尔伯特·莱特纳、劳拉·芭拉迪四位重要艺术家的谈话。杰拉德·马特是位访谈专家,他的问题睿智、犀利、风趣且不乏思辨,为我们了解上述蜚声国际的艺术家打开了一扇理解之门。
展开
作者简介
    左靖,1970年11月生。艺术策展人和批评家,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副总编。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涉足当代艺术领域。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现更名为南京三年展)。曾担任南京南视觉美术馆的执行馆长。作为艺术教育者,在高校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影像的推广者,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2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趣味的共同体”“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等。近年来还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br>    董冰峰,山西忻州人,《艺术与投资》与《当代艺术与投资》执行主编、策展人和艺术家,曾就职于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现居住在北京。策展项目主要包括“首届中国独立映像节”(2001),“染”(2005),“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6”(2006),“消失的现场”(2007),“迷宫”(2007、2008~2009),“这里发生了什么”(2009)等;参加展览主要包括“第14届巴西电子艺术节”(2003),“未来考古学”第2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5),“第2届广州三年展”(2005)和“亚洲城市网络双年展”(2007)等;编著有《戈达尔》和《帕索里尼》(2003)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先锋艺术——一个当代艺术不可绕开的名字。先锋艺术家颇具争议的作品、创作生涯,乃至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介入,早已成为艺术界批判或颂扬的对象……《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收录了8位现代艺术大师的代表性阐释、访谈及研究文章,力求在一个深度层面上探讨他们的创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带来了什么,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以重新审视他们的作品。
展开
精彩书评
    要用文字来描述或解释皮娜·鲍什的作品肯定是徒劳的,它只会使庞博精深的内容流于单一、粗浅,让丰富生动的舞台呈现变得枯涩乏味。<br>        ——吴文光<br>    我对所有这些形式都感兴趣,但绘画是最令我感到愉快的形式,因为画都是我自己画的,尽管我也觉得其他形式更加刺激。<br>        ——马修·巴尼<br>    我没有秘密,我只说真话!你怎么就不相信我呢?<br>          ——毛里佐·卡特兰
展开
精彩书摘
    克里斯托夫·施林艰基夫<br>    艺术寻衅者:克里斯托夫·施林根基夫<br>    克里斯托夫·施林根基夫的名字在德国甚至欧洲几乎家喻户晓,人们喜欢的不仅是他的作品,而且还有他本人。这个小丑似的人物,为人大气,但幽默时又像孩子一样,非常令人喜爱。他拍摄的电影,导演的戏剧、歌剧和表演的偶发行为艺术以及主持的访谈电视节目都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他乐此不疲地在艺术领域里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人们无法准确地给施林根基夫的艺术家身份定位,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电影和戏剧的导演、编剧、摄影师以及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而且还是德国“机会2000”(Chance 2000)党派的缔造人以及一位爱挑衅的行为艺术家,他以多重身份漫步在德国艺术界,是一位多栖的艺术奇才。最近几年,人们逐渐发现,施林根基夫的作品除了在电视、电影节以及剧院舞台上出现外,还频繁地在艺术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地展出。<br>    施林根基夫1960年10月24日出生在德国奥伯豪森市,父亲是一位药剂师。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天主教式的家庭教育,在童年时就展露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8岁时他就开始“拍摄”影片和<br>    “导演”戏剧小品了。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大学学习,从1980年起,他在慕尼黑学习德语、哲学和艺术史的课程。在学习期间,他曾经是弗朗茨·塞茨(Franz Seitz)的摄影助理,之后又是维尔纳·内克斯(Werner Nekes)教授的实验电影助手。<br>    施林根基夫给人们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他那怒发冲天的发型,朝着不同方向一根根竖立着的头发就像施林根基夫伸展到艺术领域里的不同触角,同时,它们又像是施林根基夫多元化思想的方向指向。他对行为艺术、电影、电视、戏剧、歌剧、摄影的演绎和表现,证明了他作为艺术家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洞察力和责任感。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揭示和鞭挞社会现象的艺术创作,常常把政治和宗教作为作品的题材,运用夸张、重构而又不失本能的艺术表现手法。施林根基夫始终不断地在突破和创新着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又并不追求艺术的前卫路线。他极力主张艺术在社会中积极的互动效应,用打破常规的艺术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同时,他又寻找着艺术的返璞归真,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让普通的生活浸透着艺术。<br>    对电影艺术的痴迷<br>    早在1968年时,8岁的施林根基夫就对拍摄录像产生了兴趣,就在这一年他拍摄了第一部普通的8毫米短片。在他12岁的时候,也就是1972年,在他的倡导下,奥伯豪森青少年电影团队成立了,他同时还是该团队的主要骨干。从那时起直到1978年这6年间,这个电影团队共计拍摄了7部有戏剧情节的超8毫米影片。<br>    1981年秋天,施林根基夫有幸能够成为弗朗茨·塞茨的摄影助理,这对他后来在电影艺术上的发展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在工作中,他学会了许多有关电影技术的知识,培养了组织与协调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期,施林根基夫开始了对电影专业性的实验。1982年这一年,他拍摄了两部实验性影片,其中的一部16毫米短片后来被德国的歌德学院收藏。同年秋天,他还成立了“DEM-Film”。<br>    1983年至1984年间,施林根基夫拍摄了后来被称为“对电影批评的三部曲”的作品,这是他第一次运用具有强烈的施林根基夫个人特色的创作手法来表现对电影的理解。这段时间,他制作和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通古斯卡——盒子在那里》(Tunguska-Die Kisten sind da),这部影片拍摄完成后很快就被德国的一家电视台购买下来。1983年至1986年期间,施林根基夫被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和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这两所院校聘请为专业教师并在那里执教。施林根基夫就这样一边勤奋地学习,一边不断地钻研和实践,为此,他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拍摄经验,而且也积攒了些资金。之后,他把这些收入全部投入了电影《总菜单》(Menu Total)的拍摄中。除此之外,他还作为主摄影师,在1986年至1987年期间主持拍摄了电视连续剧《菩提树下》(Unter den Linden),之后,施林根基夫又为德国第二电视台(ZDF)制作了另一部电视剧。<br>    《总菜单》<br>    这部长达81分钟的黑白影片是克里斯托夫·施林根基夫于1985年至1986年间在德国鲁尔河畔的米尔海姆市拍摄的,他在影片中担任导演。影片主要描述了一个儿子毁灭整个家庭的故事。在影片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似乎都是超乎常人的,一些表现荒诞的淫乱和暴力场面始终贯穿在整部影片里;在电影里,儿子和他的“恋人”——一个脸上长着胡子并身穿妇女衣裙的“女人”在一起;父亲不仅强奸了母亲而且还要强暴亲生儿子;祖父、祖母和他们的孙子联合起来一起把残暴的父亲杀死等等,这些画面语言可以说是让观众感到十分诧异和恶心的,有时甚至是难以理解的。<br>    在音乐和声音的处理上,富有动感的爵士音乐、神圣的教堂音乐以及具有美国特色的曲子在片中前后交替出现。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兼制作人,同时又在本片中担任主要角色的黑格尔·施耐德(Helge Schneider)为这部影片创作了音乐。同时,他还把蜂窝声、战争时期的飞机轰鸣声等作为素材融入音乐作品中,由此在电影里产生了特殊的听觉效果。
展开
目录
克里斯托夫·施林艰基夫<br>艺术寻衅者:克里斯托夫·施林根基夫<br>劳拉·芭拉迪<br>劳拉·芭拉迪——“我试图修补破碎的记忆”<br>玛丽娜·阿布拉莫准奇<br>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她的行为艺术作品<br>玛里娜·阿布拉莫维奇——炮灰<br>马修·巴尼<br>马修·巴尼的《悬丝》与玄思<br>毛里佐·卡特兰<br>毛里佐·卡特兰——诙谐之策略/策略之诙谐<br>保罗·艾尔伯特·莱特纳<br>保罗·艾尔伯特·莱特纳:拥有“超现实”之眼的记录者<br>皮娜·鲍什<br>有关“舞蹈剧场”<br>皮娜·鲍什和我们有关<br>皮娜·鲍什的作品和她的微笑<br>与德国舞评人谈皮娜·鲍什<br>关于《春之祭》与《穆勒咖啡馆》的评论<br>苏珊·希勒<br>收集者面具下的艺术家<br>失真的注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