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艺术传播学作为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十多年在国内兴起。由于这是介于艺术学和传播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称跨学科研究,国内学者便基本上照搬传播学理论,将其套用于艺术研究,遂有艺术传播学出现。迄今已出版的相关书籍,有曾耀农等编写的《艺术与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杜骏飞和万新华合著的《艺术中的传播》(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包程鹏与孔正毅合写的《艺术传播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邵培仁主编的《艺术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等。其中前两部书与美术直接相关。
曾耀农主编的《艺术与传播》借用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内容相对完整,叙述面面俱到。这部书的积极意义,在于全面介绍了艺术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方法,使读者能对这门学科有大致的了解。但是,由于这是一部教材,而非研究专著,所以学术深度不足,行文以“述”为主,所“论”偏少。
关于何为艺术传播学,作者没有在一开始就给出明确定义,而是在行文中不时加以说明。到全书过半处,作者终于写道:“艺术传播学就是从传播学的视角对艺术现象进行观照,研究艺术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媒介、符号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揭示艺术传播的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的科学”。从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理解,艺术传播学就是传播学在艺术研究中的翻版。在这部书后半部分的另一处,编写者再次涉及定义问题:“艺术传播,指的是将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转移到接受者手中和脑中的过程”。照此说来,这两个定义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艺术传播是艺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或日,艺术传播学是研究艺术传播现象的科学。我认为,作者应该在本书开篇就将这个定义问题阐述清楚。
就理论基础而言,这部书开宗明义,在前言中清楚指出,艺术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审美功能”“娱乐和沟通调适功能”“认识和教育功能”。这就是说,此书编者对艺术的认识,仍以过去的观点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新观点,从而在旧理论和新理论之间,有意无意地进行了沟通和协商。然而,在这部书的结尾处,编写者又清楚地指出,艺术传播学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在此,新观点消失了,逻辑上也与开篇失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