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降水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降雨的生态效应不仅由年降水量所决定,而且也与年际问变率、季节分配和降雨强度有关。区域性的气候特点是影响年降水量的重要因素,从而决定了植被类型的分布。例如,我国华南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mm,生长着茂密的雨林和季雨林;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mm,个别地区不足100mm,分布着草原和荒漠植被。雨量年变率对植物有重要影响。我国雨量平均年变率一般都在20%以上,所以时常旱涝失调而发生自然灾害。如湿润年份易产生洪涝灾害,干旱年份易发森林火灾。降雨的季节分配对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有明显的影响。春季降雨对植物的生长作用较为重要。夏秋降雨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如花期阴雨连绵,影响开花和传粉;果实成熟期前降水较多,将延长成熟期,果实皮薄易产生裂果;降水太少会引起落花落果,降低种子产量和质量。
降水较少的非生长季节易发森林火灾。降水强度决定着植物受影响的程度和对雨水利用的有效性。大雨能打落植物的叶子,摧毁草本植物,侵蚀土壤和淤塞溪流。植物吸收的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水的补充则主要靠降水。大雨或暴雨渗入土壤提供给植物可利用水的比例较少,而小雨较多。另外,小雨给植物体淋洗化学物质要比相同降水量的大雨更有效。
2.固态水的生态作用雪也是重要的固态水,在春季具有补充土壤水的作用。干旱地区高山上的积雪,每年在夏季融化后,成为灌溉农业、牧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雪的覆盖对土壤温度有明显影响,雪厚1~5cm时,土温可高于气温5~6℃。因此,雪的覆盖在一定程度上有保护植物尤其是幼苗幼树越冬的作用。从负面影响讲,雪能造成林木的雪压、雪折、雪倒等机械伤害。有时山区还发生雪崩,造成更大的危害。雪凇、雾凇也为固态水,也能补充土壤水,但由于其附着在植物特别是树木的干和枝条上,易造成折于或折枝,危害很大。例如,1959年2月,在河南鸡公山雨凇、雾凇同时出现,林木折干率达4.6%~42.9%,枝条折断率达13.6%~64.7%,严重的高达100%。
3.气态水的生态作用大气中的水汽影响植物的光照条件、蒸腾和物理蒸发,是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空气相对湿度降低,可使蒸腾和蒸发作用增强,甚至引起气孔关闭,降低光合效率。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不利于传粉,易于菌类传播而引起病害。水汽或雾运动时,遇到树木或其他植物能凝结露,可被有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或滴落进入土壤,成为土壤水的一种来源。在多雾地区的树冠下,特别是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的孤立木或林缘木的树冠下,收集到的降水总量比空旷地多;有些山地林区,雾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可占总降水量的4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