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br> 第一节 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br> 枣是我国原产的十分宝贵的果树种类,具有营养丰富、品味好、用途广、风土适应性强、栽培容易、综合效益突出等诸多特点,历来受到我国各个阶层的偏爱。在数千年的漫长年月中,栽培枣的区域从原产地黄河中下游逐步扩大到我国多数地区,最近数百年更扩大到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北部、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以外的多数省市,并且形成一批名产区。随着对枣的生物学的深化研究和高产稳产技术、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栽枣的经营效益倍增,不少地区出现了栽枣热,而且枣的深加工制品越来越多。栽枣前景越发可观。一、枣的经济意义<br> 第一,栽培容易,经济效益高,易组织一村一乡的规模生产,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br> 枣树风土适应性强,生长快,结果期早,栽培管理比较简便,因此能够以一村一乡,甚至一个县的规模进行大规模栽培,收益面广及每个农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已广泛栽枣,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公元前350年前后的《战国策》记载:“苏秦说燕文侯曰: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其后《韩非子》中记载:“秦饥,应候谓曰:五苑之枣栗,请发与之”。汉朝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梨,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汉书?地理志》载有:“上谷至辽东,地广民稀,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汉以后三国时期的《三国?魏志》记有:“冀州户口最大,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这些古籍记载说明,枣由于经济价值较高,并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在2 000年前的古代,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农业中的一项产业,对国家和民众都有重要意义。时至近代,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进提高、枣果营养药理研究的深化以及加工事业的发展,枣的栽培又有很大发展。1982年全国枣树面积为24万hm2;1995年达到30万hrn2左右,鲜枣总产量常年40万一55万t;2006年全国枣树面积扩展到150万hm2,年产鲜枣250万t。淮河、秦岭以北的多数省市,枣树的踪迹几乎广及每个乡村。北方不少集中产区,如山东省的乐陵、庆云、无棣、茌平、聊城、东阿、宁阳,河北省的沧县、献县、泊头、阜平、行唐、新乐,河南省的内黄、濮阳、新郑、中牟、西华,山西省的中阳、临县、兴县、交城、太谷,陕西省的大荔、蒲城、延川、清涧、佳县等县市的枣园、枣林,往往连绵数千米,乃至数十千米。其中驰名中外的金丝小枣品种,其主产区地跨山东省的沾化、无棣、乐陵、庆云、商河、宁津、阳信,河北省的盐山、沧县、泊头、献县、青县等十多个县市,枣林蜿蜒相接,南北长达150 km上下。集中产区,枣的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一70%,实属关系农家生机和贫富的重要产业。<br> 第二,作为先锋树种开发改造沙荒、盐碱、丘陵山地。<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