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通常认为口温超过37.3℃,肛温超过37.6℃,或一日内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属于发热。发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发展及变化。正常人体温维持于相对稳定状态,但24小时内可有波动。一般清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一般不超过1℃。在生理状态下,体温也有轻微的波动,如小儿的代谢率较高,体温可较成年人稍高。老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可较青壮年人稍低。妇女月经期体温较平日低,而在排卵期与妊娠期则稍偏高。饮食、剧烈运动、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情绪激动等,均可使体温稍高。这些体温的暂时性升高,虽无重要临床意义,但在确定为发热之前,必须予以识别。
发热期限超过2~3周,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之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目前生理学上采用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人体的发热就是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敏感性降低的结果。致热原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总称。可概括为两大类:①外源性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如细菌、细菌毒素、病毒等。大部分外源性致热原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而是通过宿主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②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源是宿主细胞内衍生的致热物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于扰素等,主要来自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