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细读弟子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8279
  • 作      者:
    钟茂森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学热已经在全社会普及,并成为当今的时尚;<br>    ◆社会上存在大量团体通过举办演讲和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推广《弟子规》,学习《弟子规》已经在全社会尤其是民间社会蔚为风潮;<br>    ◆许多政府部门、企业、学校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弟子规》来促进管理,建立企业文化;<br>    ◆学习《弟子规》,可以完成个人心灵建设,有益改善家庭关系,例证众多;<br>    ◆本书作者钟茂森博士在各地不间断地举办各种演讲活动,声名远播,粉丝无数。<br>    ◆本书是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结集演讲,此前出版的光盘已经是好评如潮,众多读者对本
展开
作者简介
    钟茂森<br>    1999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立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获美国政府特批的"杰出教授与科研人才"绿卡。<br>    2003年迁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后获终身教职,并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台湾成功大学任兼职教授,担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员。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40余次,在世界知名金融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曾三次获杰出论文奖。<br>    2006年在受聘于厦门大学金融系首席教授之际,毅然辞退薪职,义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至今已录制儒释道经典讲座超过1000小时,主题演讲已达百余场。
展开
内容介绍
    《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放在天平秤一下,它的重量和《四库全书》平等,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四书、五经、十三经都是枝叶花果,若没有《弟子规》做人生教育的根本,是很难落实的。<br>    一个人的幸福成功,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而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br>    如何做人,如何修身,一切丛落实《弟子规》开始。<br>    《弟子规》是以《论语o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整篇纲目来进行开解的,经历代增改修补,至清而形成现在通行的定本。<br>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以教人们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为核心,具体列述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守则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童蒙养正、进德修业的普及读本,对古代中国人的立身行事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建设性影响。<br>    《弟子规》落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终成就的根本。把《弟子规》所讲述的字字句句统统落实,变成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进而改变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命运。<br>    《细读<弟子规>》是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分12堂课,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弟子规》,亲切感人,好评如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集<br>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家庭教育的课本。它是以圣贤之道,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而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br>    许多人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习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三个字, “规”是规矩,“弟子”是什么意思?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圣人的学生。<br>    《弟子规》是根据孔老夫子《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为整篇的纲目来进行开解的。《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们必须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冉求都不是小孩子,他们都是成年人,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是力行《弟子规》的典范。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生活的规范方面去扎根,而《弟子规》就是扎根的教育,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成圣成贤的根基。因此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学习,也都应该落实到生活中去。<br>    孔老夫子说他是述而不作,所叙述的都是古圣先贤之道,是转述前贤的教诲。<br>    首先要明了为什么孩子要学《弟子规》。《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童蒙。童蒙养正,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培养他的正知正见,奠定德行的根基,这种教育是圣人的功业。<br>因为祖国的未来就掌握在孩子的手里。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将来必定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而且他越有科学知识,但是没有品行就越危险。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才无德是毒品”,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好孩子。现在的社会普遍都强调功利,强调竞争,都以“利”作为行为的准则。如果这个事情有“利”,大家就趋之若鹜去做了。如果没“利”可图,大家就都不愿意干。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们就会忘记了道义。<br>    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很爱邮票,所以也很喜欢集邮,邻居家的小孩也有这个爱好,我们两个就成了朋友。结果当我看到邻居家小孩的邮票都很珍贵,也很漂亮,心里就起了贪念,想方设法要把对方的邮票骗到手。我的年龄比邻居的孩子大一些,也有一点儿口才,所以邻居家的孩子都很听我的话。于是我就拿着自己那些普通的邮票,跟邻居家的小孩说多么多么的珍贵,说他们的邮票其实并不珍贵,很普通,如果愿意我们可以交换。结果就这样把邻居家孩子的邮票,都骗到我这个集邮本上了,把我的普通邮票都换给了他。<br>    大概过了一两个星期,邻居家孩子的父母就找到我们家来了。可能是邻居家的小孩把集邮册给他父母看了,父母看到之后大吃一惊,为什么珍贵的邮票都不见了,换成是普通邮票。一问之下,就把我这个骗局给问穿了,找到我的父母。我记得当时我的母亲看到我这样的一种行径,心里面非常沉重,她二话不说就把我骗来的所有邮票都还给了邻居,而且那些普通邮票也都不要了。当邻居父母走了以后,母亲就用一种很平淡,但是又很严厉的口吻对我说:“茂森,如果你要再发生这样的情形,我就要把你的这些邮票都烧掉了,因为我不想让你为了邮票,而道德品质堕落。”《弟子规》讲“德有伤,贻亲羞”, 虽然母亲只是讲了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可是自己就觉得非常的羞愧。<br>    我还算是有一个优点,听父母的话,“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于是就向父母保证,今后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是我在小学时候发生的情况,从那次父母给我教训以后,我再也不敢用这种欺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了。<br>    当父母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就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在正道中。如果我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纵容、包庇我的话,今天我就不能坐在这里跟大家谈《弟子规》了,那可能是一个道德堕落的人了。这种情况都是在孩子萌发出微小、不正念头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孩子杜绝掉。如果纵容、包庇,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将来可能会酿成人生的悲剧。因为在孩子心目中只有利、没有义,这是很危险的事情。<br>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为了获得一个手机,竟然把他的父母亲都给毒死。为什么要毒死父母?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买手机,如果毒死父母,就会有一笔人寿保险金,他想用人寿保险金去买手机。<br>    这令人发指而又真实的案子,追究根源,都在于从小失掉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一个家庭没有教育,家庭会堕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伦理道德教育,这个社会必定会混乱。<br>我们希望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用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便是最好的方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根源在于人心,人心都能够向善,都能够遵循伦理道德,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就是太平盛世了吗?<br>    中国古代的经典《礼记?学记》篇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对我国的国民重要,对世界人民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利与义面前,一定要懂得分辨清楚,如果脚跟稍微不稳,就容易堕落。<br>    美国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是一家著名的投资银行。一位华裔女副总裁,被发现暗中用公司的内幕消息,与她的丈夫、家人一起联手进行内幕交易,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而这个女副总裁不仅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一位颇具资历的公司高级领导,她的年薪也是相当丰厚的,应该没有理由干出这种违法的事情。法庭对她判处了十八个月的监禁,对她的罚款也非常重,公司也把她开除了。一夜之间就搞得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归根究底就是没有伦理、道德根基。这是古人讲的没有读圣贤书之过,在利益和道义之间,她不能够站稳脚跟,为了贪取一时的财利,丢弃了做人应有的品德,其结果便是身败名裂。<br>一个行为正直的有德君子,是绝对不会用贪取的手法来赚取钱财的。<br>    《大学》上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富就像一棵树的枝条、花叶,看起来是很不错、很美,但是它的根是要长在土地里。根扎得深,这棵树的枝条、花叶才能得以长久。根是什么?是德!德是根本。有德的人,自然就有财。无德的人,贪不义之财反而很快就会家破人亡,倾家荡产。因此,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培植道德理念。而道德的根本,是孝道!<br>    《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圣贤教育,都从孝开始教起。而《弟子规》从头到尾,就是教一个孝字。孝是根基,一个人懂得了孝,他的德就展开了,他的人生态度就能得到提升了,幸福也就随之而来。<br>    中国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的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用《弟子规》来教化汤池镇的四万八千居民,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民风大大地得到改善,人们相互之间有礼了,孩子懂得孝顺父母,夫妇也和顺了,不但犯罪率大大减少,就连离婚率也大大减少了。仅仅两年,我们就看到《弟子规》教学所产生的效果。<br>    他们讲《弟子规》,最重要的是从孝道下手。在汤池镇第二中学有一位初一女学生,她的性格很内向,很孤僻,脾气也不是很好,跟她的母亲常常吵架,跟同学也不能和睦相处。现在这样的孩子真不少。这个女同学常常找她母亲的毛病,每次跟她的母亲吵架之后,心里又很痛苦,自己会暗地里哭。一个人心里如果没有道德理念,她自己苦,家人苦,周围的人<br>都跟着苦。<br>    后来有一天,这位女学生听说教育中心在讲《弟子规》的课,她就来到了中心。这堂课正好是讲“孝”道。一堂课听下来之后她明白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妈妈原来是爱她的,她对妈妈这种无理的态度是不对的。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苦恼呢?因为《弟子规》没做到,所以自己会这么苦恼。《弟子规》上讲,“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没做到,反而埋怨父母,这是自己不对。<br>    哪怕是父母真正有过失,《弟子规》上教“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犯了错误,我们劝谏父母的态度,都要“怡吾色,柔吾声”。用温和的脸色,用柔软的声音来劝导,父母有过都要这样,何况是父母平时没过,我自己耍小脾气、大哭大闹,这是无理取闹。这个女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忏悔!怎么忏悔?“过能改,归于无”。她首先想到要回家为她父母做一餐饭。平时都是母亲做饭,自己都没有看到母亲的辛劳。这天她下了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向父母忏悔。<br>    当天她买了一些青菜,回到家里做好了饭,等她的父母下班回来。她估计母亲快回来了,就在门口等候。母亲刚进到房间,她就在门口向母亲深深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然后对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这位妈妈听到自己的女儿说这么一句话,又向她深深鞠了一个躬,心里有点儿七上八下的。心里就想:女儿今天是怎么回事?因为她从来没有看到过女儿这样。然后这个女儿拉着她妈妈的手,对妈妈说:“妈妈,请你闭上眼睛,我拉着你走,让你看一样东西。”这位母亲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心想女儿要跟我玩什么游戏,就很欣慰地闭上了眼睛。女儿拉着她妈妈走进了饭厅,然后请母亲睁开眼睛,母亲一睁开眼睛,看到满桌子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泪水快要掉下来了。<br>    吃饭的时候,这个女同学很习惯地先拿起筷子夹菜,刚准备吃的时候,突然想到昨天听《弟子规》上讲,“长者先,幼者后”,马上把夹起的菜,放到了妈妈的碗里,让妈妈先吃。这一顿饭,母亲是含着欣慰的泪吃的。吃完饭,这个女同学把碗筷都收拾干净。然后,又端来温泉水,为她母亲洗脚。因为汤池有温泉,当地的居民常常打温泉水来泡脚。这个期间这位<br>    女同学的母亲,一直不断地流眼泪,非常地感动。而这位女同学,心里也非常感动。她抱着母亲痛哭起来,向妈妈忏悔说:“妈妈呀,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明白怎样来爱你。以前我都是太任性,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生气了。” <br>    这些事情是这位同学写给教育中心老师们的一封感谢函里面讲到的。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真的懂得孝顺父母了,她也发现原来妈妈真的太爱她了。而她进入学校里,对同学们也都谦恭有礼,主动向同学们打招呼了,同学们都发现,这个同学变了,变得这么彬彬有礼,变得这么谦顺了。于是同学们也开始跟她友好,改变了以前紧张的关系。<br>    后来,这位同学在写给中心的老师们的信中,用一句真情的话说:“《弟子规》我爱你。”她真正发现,《弟子规》原来可以帮助她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而人生的幸福、快乐与否,总在我们一念的迷惑或者觉悟之间。当我们迷惑的时候,就会看到别人都是错的,就自己一个都是对的。样样都要挑别人的毛病,自己的父母都变成对立不能交流的人了,由于有这些隔阂,代沟也就随之产生。而当我们一念觉悟的时候,用圣贤的教诲改变自己的心态,看到别人其实都是好人,原来是自己有毛病,错的是自己。反求诸己以后,以忏悔的心原谅、宽恕别人,对他人的爱心也就随之生起来了。这个时候才发现,妈妈是爱我的,爸爸是爱我的,<br>所有的人也都是好人。其实,妈妈还是原来的妈妈,同学还是原来的同学,是自己的观念一改,一念之间就从苦恼的世界,进入到幸福快乐的世界里了。这就是教育的功能。<br>    试想想,这个女孩子,如果她没有接受《弟子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习气、任性来成长,长大以后,习气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了,当她走入社会中,在单位里跟领导、跟同事的关系,一定不可能处得好。以后结婚了,跟先生结合在一起,又怎么可能有幸福快乐?常常都是看别人毛病,自己任性。以后如果结婚生了孩子,这个孩子能教得好吗?要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没有良善的教育,吃亏的绝对不只是这个孩子,他会影响身边很多的人,影响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孩子要学《弟子规》。<br>    为什么大人也要学《弟子规》?很多人认为,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必须要接受道德教育。现在成年了,还需要接受《弟子规》教育吗?更要接受!<br>    因为,当我们有优良品德的时候,自然就能够召感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受人尊敬。这不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吗?所以,无论您现在做什么行业,都要学习《弟子规》。<br>    孔子教学,四门教育,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四门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规》正是最好的德行教育。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行业就是第三条政事,第二条言语是教我们如何说话,如何与人交往。虽然行行出状元,但只有在德行和言语成就了以后,我们所从事的政事,才能够真正成功。因为事业有根,将来才能够发达。文学是讲文艺、精神生活方面的情趣、爱好。同样因为有了德行,在情趣爱好方面,精神境界才能高尚。<br>    在北京,有位拥有一百多员工的企业老总,他推行了《弟子规》教育,结果发现,过去非常难管的企业,现在好管了。员工们都用《弟子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做老板的不用去细致地管理员工了,因为员工按照《弟子规》形成了自我约束的体制。<br>    我有幸看到这个企业一些员工学习《弟子规》写下的心得。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她在分享学习体会中说到,她没有学习《弟子规》以前,很喜欢下了班就去KTV歌厅里面唱歌,一唱就到很晚。父母很担心女儿,这个女儿不但没有体会父母的关怀,反而赌气说不要你管。这是在没有学《弟子规》之前的状况。后来,在公司里学《弟子规》,结果发现原来《弟子规》所讲的很多条自己都犯了。经过反省、检点,她决心改正过失,自此以后她戒了去KTV歌厅的坏习惯。<br>    通过学习,她发现其实在KTV场所里面喝酒、唱歌、发泄,只是痛苦暂时的结束,就像人吸毒一样暂时麻醉了自己,清醒以后烦恼会更多。她反省说,有一天从KTV歌厅回到家已近午夜了,由于睡得很晚,第二天起来也晚了,一看表快要到上班的时间了,就赶紧冲出门外。可是车到半路,突然想起自己忘记带考勤卡了,上班没有考勤卡,就等于旷工。没办法只好又返回家里去取考勤卡,等再从家里出来上车的时候,遇到路上堵车。时间越拖越晚,结果上班迟到了,整个上午她的心情都很不好。就为了晚上的狂欢,暂时地去麻醉自己,结果第二天反而心情更不好。她悟到这点,以后又学习了《弟子规》,知道“斗闹场,绝勿近”,这些场所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br>    她明白了要孝顺父母,决定回家给父母做一顿饭。以前都是母亲在厨房里忙活,自己平时很少做饭,所以做起菜来并不是很熟练,母亲在旁边很关怀地看着她,想要帮助她做些事情。看到母亲这个样子,她就对妈妈说:“妈妈,今天从头到尾都让我来,你这个地盘今天让给我。”<br>    这时看到妈妈微笑的神情,女儿的心里也觉得很踏实、很欣慰。好不容易把三菜一汤端到了饭桌上,父母跟她一起来享用,当父亲夹了第一口菜送到嘴里以后,女儿就问父亲说:“爸爸,今天我做的菜好吃吗?”父亲已经乐得合不拢嘴了,连连说:“好吃好吃,女儿做的菜,比你妈做得还好吃。”这个女儿后来反省说:“其实我做的饭菜,哪比得上我妈妈做的,但这却是自己用孝心做的饭菜,所以父母觉得是最好吃的。”妈妈在旁边也笑着说:“这回女儿来了,我就该下岗了。”此时这个女儿真切体会到家里的这种父子亲情的温暖。突然之间,她觉得原来真正的快乐,不是从KTV歌厅那里能得到的。孝顺的温情,真正让我们得到幸福快乐。她在写给公司老总的信中讲到:“其实孝顺并不难,幸福也并不遥远。”她特别表露出,自己对公司老总让大家学习《弟子规》的那份感恩之情,那真正是由心而发的,让我们看了都很感动。<br>    一个公司能够用《弟子规》来教导自己的员工,让员工在这个公司里面,也得到亲情的温暖。这个老总看了员工分享的心得报告后,还常常批些字。比如说,当看到刚才讲的这位员工的分享以后,这个老总批到,“恭喜你感受到孝亲的幸福,找到依从经典教诲就会得到真正快乐的正道,这是你善于力行结出的甘美果实,坚持走下去,我们不再过仅仅是痛苦暂时停止的迷茫日子,我们要过明明白白、从快乐到快乐的日子。”<br>    想想看,当这个员工接到老总的这一段批语,心里是什么感受。古人云,一个公司的领导,一个国家的领导,不仅是做领导,他还身兼三重角色,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就是领导,是要管理、带领员工。还要“作之亲”,就是做员工的父母,以父母之心对待员工,让员工得到家人一般的温暖。还要“作之师”,对员工来说,领导也是老师,要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员工做出好样子,用正理、正道来教导员工。这样,员工对于老总的感恩之情,自然能够表露在他的工作里面。员工懂得了为人之道,能不为自己的公司认真干活吗?以前天天监督员工,看有没有缺勤,有没有为谋私利而骗取公司的钱财,有没有用公款请客吃饭回来报销,现在这些操心的事情几乎没有了,老总带领员工们一起学习《弟子规》,这个公司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家和万事兴”,他们的事业也越来越发达。<br>    现在很多企业的老板,也意识到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他们在报纸上登广告招募员工的时候,都附加一个条件,必须要会背《弟子规》,懂得《弟子规》道理的员工我们才要。这些老总都很聪明,他们懂得选拔员工第一要看他的人品,然后再看他的能力。对于一个将要踏入社会找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第一要重视品德的培养,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有一门技术、一种能力,无论到哪一个工作单位都是受人欢迎的。<br>    《弟子规》运用到企业管理,企业一定会兴旺发达。用到家庭里面,也一定会让家庭和睦。我在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曾经学习过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里有很多感人的见闻。其中汤池镇有一位姚女士,这位女士脾气很大,常常跟她的先生、婆婆吵架,总是一点儿小事就会引起争执。她们家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有一次,姚女士到了中心去听《弟子<br>规》课。当她听到五伦关系,讲到夫妇这一伦,老师们教夫妇之间,要懂得遵守一个原则,必定能够夫妇和睦。什么原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如果夫妇之间互相责备,一点儿小事互不让步,整个家里就会搞得天翻地覆。当夫妇之间懂得自责,比如说丈夫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茶杯给碰翻了,这个先生马上向太太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太鲁莽了,把这杯茶给碰翻了。”然后立即就拿抹布,把地上的茶水都擦干净。太太在旁边看了,她一定会说:“没关系,没关系,不就是一杯茶。”这样互相就会原谅,天清地宁。假如丈夫如果碰倒了茶,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说:“你怎么偏偏把这杯茶端到这儿,让我碰倒洒了一地。”你想太太听到这句话,她心里什么感受,两个人可能就对吵起来。<br>    古圣先贤教诲我们,如何真正做到和谐?反求诸己,错误都是我的。哪怕是对方有错,还是要把这个错误归到自己。过要归于己,功要推给人。这样就能够把一切的矛盾、对立、冲突化解了。不能化解对立、不能化解冲突,都是因为自己心中有强烈的“我”的概念。心中念念有个“我”,就会导致家庭不和,乃至于团体不和,社会不和,国与国不和。<br>    所以“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族群团体之间关系,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条真理。<br>    当这位姚女士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回到家里她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学着处处宽恕自己的先生,宽恕自己的婆婆,只看他们的优点。结果发现,其实自己的先生也有很多优点,婆婆也很可爱。夫妻之间懂得感恩,家庭很快恢复了和谐的局面。<br>    这位姚女士在分享的时候说:“我今年四十岁,我有信心活到八十岁。以前做得不对,现在学了《弟子规》要重新做人。”她已经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快乐不在外。当我们改变心态,以谦虚、恭敬、感恩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所有的人,原来自己就已经得到幸福了。这就是《弟子规》教育的作用。<br>    《弟子规》不仅对一般人有这样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对很多在监狱里面服刑的人员,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用《弟子规》教化服刑人员的工作上,海南省走在了前头。<br>    海南省监狱的领导们搞了试点,不再用以往简单机械的说教形式,而是以传统文化《弟子规》来教育服刑人员。结果发现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改造服刑人员,效果非常好。许多以前脾气暴躁、性格很坏的服刑人员,现在都变得非常地恭顺有礼,而诀窍就是用孝道来教育。 <br>    例如有一位服刑人员,学了《弟子规》以后痛哭流涕。反省自己是一个大不孝的人,父母辛辛苦苦养大了自己,没想到由于自己的犯罪,让年迈的父母这样忧心。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以后,就不再要求父母给他送钱了。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都会安慰父母,问父母身体怎么样了。父母给他钱,他都说不要给我,我够用了,你们自己留着用。以往监狱里的干警与服刑人员的关系都很紧张,当干警和服刑人员同时学习了《弟子规》后,干警主动对服刑人员恭敬、礼貌。每次跟服刑人员谈话的时候,都很有礼貌地请服刑人员进来。先请坐,再请喝茶。服刑人员刚刚开始听到干警口口声声说“请”字的时候,心里还觉得有点儿害怕,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后来才慢慢地理解了,这是干警学习《弟子规》以后的转变,这让服刑人员很感动。<br>    例如有一位干警给服刑人员开会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过去我做了很多对不起你们的事情,今天要向你们道歉。学习了《弟子规》,以后我一定会对你们恭敬和爱护,要像父母对你们一样。”话一说完,台下很多服刑人员抱头大哭起来,从这以后监狱里学习《弟子规》就蔚然成风。《人民日报》对监狱用《弟子规》改造服刑人员的工作也做了报道。开始服刑人员和干警,都是看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老师们讲课的光碟,后来中心也派老师到监狱里,来指导服刑人员。《人民日报》还特别谈到,海南监狱陆续派两百多位素质比较好的干警,到庐江学习,把这种教学的模式、方法带回海南监狱。<br>    《三字经》开篇就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们相信古圣先贤的话,人的本性都是一样良善的。称之为本善。而习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一样了。因为受的教育不同,受的熏染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就不同。如果受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多,他就变坏了;如果是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了。服刑人员是大家都认为最难教的人,他们都能教得好,还有什么人不能教好?因此我们坚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用什么教最好?用《弟子规》教是最好的。<br>    教《弟子规》,首先是在家庭里,父母要承担起最重要的角色;其次是学校的老师,社会、媒体、公司、单位的领导,都应该有这种共同学习和推动《弟子规》教学的意识。<br>    为什么父母在家庭里教孩子学《弟子规》,首先自己要学?很多父母都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教了,总是不听话。试问一下,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不就更难教了?为什么服刑人员都能教得好,你的孩子却教不好,原因在哪里?细细去看这些抱怨的父母,就会发现,原来父母很爱看电视,一看电视就看到很晚,早上又很晚起床,平时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对老人也并不是很孝敬,对孩子只知道溺爱,像这样的父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吗?他虽然也教孩子读《弟子规》,也读传统文化,但是孩子越读越不孝顺,也是早上不起床,晚上也爱看电视。这些问题都是出在父母自身,父母自己没做到,怎么可能让孩子们去做到?<br>    孔子在《论语》里面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教《弟子规》,如何教?自己要做得正,要把《弟子规》当作一个剧本,一条条演给孩子看。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演给孩子看,我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孝顺,孩子在旁边看到了,不用跟他解释,他就明白什么是“父母呼,应勿缓”,什么是“父母命,行勿懒”。如果自己没做到,拿着《弟子规》让孩子去背,自己又不学,这是“虽令不从”。任你发号施令又管什么用,徒然增加了跟孩子的对立而已。孩子心里想,你自己都没做到,还管我,反而激发了孩子叛逆的心理。<br>    所以,父母自己要立志,为儿女做好样子。为社会、为世界,培养出一个人才,培养出一个圣贤。有这种心愿的父母,称得上是功德无量,因为将来他的儿女可以帮助社会构建和谐。<br>    宋朝宰相范仲淹,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改嫁到一个朱姓人家。当范仲淹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朱家的这些族人排挤他,就把他的身世给抖出来了,范仲淹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范家的。于是他就到范家去寻根,认祖归宗。但是范家人开始就是不允许他进来,经过范仲淹苦苦哀求之后,范家才勉强答应范仲淹改了朱姓,重新姓范。    <br>    他发誓要重振范家,于是就拜别了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讲,我现在要去读书,将来考功名,可以为天下百姓做一些事情。母亲你等我十年,十年以后来接你。于是他就佩着古剑、古琴,带着书离开了朱家,到了一个书院里面苦读。因为范仲淹心里有很高的志向,所以他读书非常地用功。每天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五年时间都是晚上睡觉不脱衣服,闻鸡起舞。<br>吃饭更是非常简单,煲一锅粥,冬天冷,就把它冷冻起来,然后切成一块块的,一餐吃一块儿配一点儿咸菜末。咸菜称齑,这就是著名的“断齑画粥”,后来成为形容读书人勤苦的一个成语。<br>    有一位同学,看到范仲淹生活如此艰苦,生了同情心,送了一些美食给他。过了好多天,这位同学又来看范仲淹,看到那些美食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碰都没有碰,范仲淹每天还是吃稀粥咸菜。同学就问他了:“为什么我送给你的美食你不肯吃?”范仲淹说:“今日吃了你的美食,他日就吃不下‘齑粥’了。”范仲淹就用这种清苦的生活,来砥砺自己的心志。<br>    有一次,他跟同学们去外面玩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大家都请先生相命。范仲淹就请教这位相士说:您看我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良相。他想要当宰相。算命先生看着他沉默了一下,笑着说你这个孩子口气也太大了,怎么想做宰相?听算命先生话里的意思,好像当宰相没有指望,于是范仲淹就改口说,既然我将来做不到良相,那您看我能不能当个良医呢?<br>又要当医生。这个相士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古时候医生跟老师的行业,都是很清苦的,收入也很微薄。老师教学生不会开口要学费,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境,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医生也是如此,给人看病是应该的,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绝对不会开口向患者要钱。<br>    我认识一位长者,他告诉我,他的祖上就是开医馆的。自己的爷爷开医馆从来不开口要钱,只是在门外放一个小箱子,看了病之后,病人觉得病看得还不错,就把钱投到箱子里。他想投多少就投多少,医生绝对不开口要。以前的医生和老师,虽然生活都很清贫,但是受到全社会人的敬仰,因为他们有德。<br>    这个相士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刚开口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现在从荣华富贵一下掉到了当医生这么清贫的一个行业。范仲淹就告诉他说:“良相可以救人,良医也可以救人,如果我当不了良相,是没有当宰相的命,就不能帮助天下百姓,那也要做一个医生,为世人救死扶伤。”这位相士听到范仲淹的这番话非常地感动、敬佩,就说了一句:“您<br>是真宰相之心也。”你虽然现在不是宰相,你的心已经是宰相了。<br>    后来,范仲淹苦读八年之后考中了进士,当了官,后来真的做到宰相。他做了官以后,马上信守诺言把他的母亲接来奉养,原来他对母亲说等他十年,现在八年就成就了。要知道这种成就,是他的孝心所召感,是他为天下人服务的那种爱心所召感的。<br>    《弟子规》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种爱心根源还是在于他的孝心。将对父母的爱,扩展到对天下人就是大爱。范仲淹一生做官,建功立业,走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欢迎、爱戴。虽然他一生四上四下,但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暂时的不得志而忧虑,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r>这样荡气回肠的名句,正是他老人家胸怀广博大爱的真实写照。一生为官,范仲淹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周济贫寒的人。范家族人一开始都不肯认范仲淹,后来范仲淹做官了,有俸禄了,却从不记前怨,以德报怨,给自己的家人、族人很多的奉养,甚至在家乡买了一千亩义田,给族人来耕种,让他们得以维持生活。<br>    家乡有一个寺院,过去范仲淹曾经在这个寺院里读过书。有一天,他在一棵树下看到一个洞,一挖竟然挖出了一坛雪花花的白银。虽然当时范仲淹生活非常清苦,但是看到这一坛白银,他的心丝毫不为所动,立即把这坛银子又原封不动地埋回了原处。<br>    这件事情过了很久之后,范仲淹已经做了大官。有一天,寺院里来人找范仲淹,因为寺院要修复,需要些银两,所以来求他帮忙。范仲淹批了一个文,让这个人带回去,告诉他们“就在你们的寺院里,一棵大树底下你们会挖出一坛白银,那些银子足够你们用了”。结果这个人回到寺院里去挖,果然挖出一坛白银。<br>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如此清苦,但是看到一坛银子却丝毫没有动心,这样的定力正是《弟子规》上所讲“凡取与,贵分晓”,“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也正因为范仲淹绝对不因利养而动心的这种德行,才能使他有这样成功的人生。而成功以后,仍然保留这个志向,一生都过着清寒的生活。他一辈子不吃肉,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没有见过玉器是什么样子,儿女出门都没有一件很得体的服装。范仲淹在世时没有将家产传给儿女,而是把家产全部布施给贫寒的人。他在自己的家乡苏州西元办义学,匡扶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当时有风水家说,“你的家乡西元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来会代代都有人做官”。范仲淹听到这样的话说,“既然是块风水宝地,怎么可以只为我一家独占呢?应该把它捐出来为国家培养人才,让整个国家得益”。所以就捐出来兴办儒家教育的义学,为当时宋朝儒家文化的振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范仲淹以孝、悌传家,他是积德给子孙。司马光讲:“积财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给子孙,用阴德来庇荫子孙,惟此才真正是替子孙着想。”<br>当时范仲淹的厚德,让范家所有的族人都非常地敬仰,每当族人有争执的时候,调解人就会提起,“你们怎么还会为这点财利争执,没有想到当年范公是怎么对人的吗?”一谈到范公,大家就面带愧色。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佑都是大孝子,特别是范纯仁,范仲淹晚年得病,范纯仁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两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不肯出来做官,一直伺候老父。<br>父亲走后,他的兄长范纯佑也身染疾病,范纯仁又伺候自己的兄长,也跟伺候父亲一样,两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他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就是说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孝顺父母并没有障碍他的事业,范纯仁最后还是官至宰相,也是一位贤臣。古人讲,“忠臣出孝子之门”。范仲淹以孝、悌传家,把圣贤的风范演示给自己的孩子看,孩子<br>自自然然就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了。<br>    回想我自己小的时候,母亲也是很重视对我的德行教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离异了,我父亲另外组织了家庭,从此我就跟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古人云,“读书志在圣贤”,母亲从小就启发我树立人生远大的志向。我上了大学以后,母亲就鼓励我将来要真正为社会做贡献,要有能力,所以鼓励我出国留学。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大学毕业以后,考取了美国的路<br>易斯安那理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在出国之前,我也拜别母亲,我对母亲说:“妈妈你在家里等我,等我七年。”因为我母亲对我说,希望做一个博士的妈妈,做一个教授的母亲。这是母亲对我的期望,于是我就请母亲等我七年。因为在美国读硕士,一般要两年到三年,读一个博士是四年到五年,因此大概需要七年时间。<br>    到美国留学以后,想着要赶紧完成学业,所以加紧用功,努力修学。因为成绩优秀,学校给了我奖学金,还减免了学费。因为当时家里生活并不富裕,父母给我带到美国的资金也是很少。因为父母这一生也没有什么积蓄,所以我在美国留学期间都是省吃俭用。<br>    记得我出去的时候是一九九五年,那年我二十二岁。到国外后我跟中国留学生一起合租最便宜的房子。那里冬天很寒冷,可是我们为了节约,就连下雪天都不肯开暖气。实在冷得厉害,我先把棉被盖上去,把穿的衣物也盖上,还冷的话,就把书本也都压上来。有一个同学毕业找到了工作,就把从中国带去的一个用了很多年的高压锅扔了,我又把它捡回来。但是这个高压锅的高压阀不见了,只能当普通锅用。我就用它来煮饭、煮菜、煮汤,这一用就是四年,直到我博士毕业。那时每个礼拜都搭同学的便车去买菜,因为我们住的地方跟商店离得很远,一定要开车去才行。开车去买菜也都是挑最便宜的菜。在美国最便宜的菜是包心菜,还有胡萝卜。每次都是一大袋一大袋的买。因此每餐煮的不是包心菜煮胡萝卜,就是胡萝卜煮包心菜。吃了多年以后发现,原来这两样东西都是很健康的。<br>    这样省吃俭用,每个月都能节省下三百美元,给我的母亲寄两百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元人民币;给我父亲寄一百美元,相当于八百多块钱。这在当时对他们的生活,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补贴了。<br>我还记得每周都跟母亲通电话,给父母写信。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去美国之后不久,是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我写给母亲一封信中的一个片段。我在信中是这样说的:<br><br>    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并可省些钱,无需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每周保持一两次的冷水浴。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浮躁的心熄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所以我突<br>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br><br>    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要赶紧完成学业来报答父母,所以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戒律,我把它叫做“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因为当时的心安住在专心清净的学习生活里面,学习成绩自然就优秀。本该七年的学习生涯,我在短短的四年里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的修学。<br>    一九九九年博士毕业,当时我二十六岁。我的导师是在美国经济金融学术领域中一位较有名气的教授。他在给我工作的推荐函里面这样写道:“钟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学术生涯里面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因为有他这样得力的推荐,加上他的名气,所以找工作就不是难事。很快的,美国德州大学一个分校就给我一个招聘函,请我去做助理教授。我在二十六岁的时<br>候,就走上了美国大学的讲坛。我毕业之前将母亲接到了美国,请她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然后又跟我一起到德州大学分校上任。对我取得的这一切成绩母亲也很欣慰,因为我四年前拜别母亲的时候,说让母亲等我七年,没想到四年就把妈妈接来了。工作以后我自觉地负担起母亲以及父亲一家,还有爷爷、奶奶的生活。<br>    工作之余,我常常跟母亲到郊外去散步,领略美国野外的风光。在家里常常跟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释净空老教授学习传统文化,听他讲演的光盘。这位长者今年八十一岁,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事业,他是我们母子最敬仰的一位长者。后来这位长者劝导我们离开美国到澳洲,我们母子也就欣然前往,来亲近他老人家。<br>    到了澳洲以后,澳洲一所很著名的学校—昆士兰大学,请我去教工商管理硕士MBA。昆士兰大学在亚洲排名第六,北京大学在同一次调查当中是排名第二十三,所以昆士兰大学是相当好的一个学校。来到大学以后,大学领导看到我每年都在国际上获得论文奖,在德州大学教学期间也获得优秀奖,而且连续两次我都接受澳洲政府的邀请,承担政府资助的澳洲研究委员会的研究项目。这些成绩,让大学领导也非常满意,在短短两年之内就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而且是终身制。《弟子规》“入则孝”里“父母呼,应勿缓”,这也是要有很多的努力,才能达得到父母的呼。呼是什么?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希望,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尽快地去达到。<br>    当时我在澳洲工作学习都是得心应手,母亲当然也很高兴,因为她原来的心愿是希望成为博士的妈妈,成为教授的母亲,这些都已经实现了。今年学校本来要提升我做正教授,三十四岁的年龄,应该是学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正在这个时候,事情有了新的进展,中国厦门大学成立了一个财经研究所,以一年八十万的年薪,再加上很可观的研究经费,以及配一<br>套房子,请我去做主席教授。<br>    能回国做主席教授当然好,我母亲也有意落叶归根,想回祖国居住。于是我母亲就在思考,我以后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在中国工作好?带着这个问题,有一天去请教我们的老师——释净空老教授。我母亲跟在老教授后面散步,然后就请教老教授说:“茂森将来在澳洲好,还是回中国好?”没想到老教授沉默了一会儿说:“要做圣贤。”此话一出让我母亲一愣,因为这似乎是答非所问,明明是问去哪儿好,为什么说要做圣贤呢?这也是老师教学的善巧。一句话,把你的妄想,你的疑情给打断。<br>    我妈妈回来之后跟我一商量就明白了,学习圣贤教育,读书志在圣贤。我们既然学习圣教,既然仰慕赞叹孔子、孟子、范仲淹,难道我们只停留在仰慕和赞叹而已吗?为什么不行动起来?难道我们这一生就满足于做一个商学院的正教授而已吗?当时母亲突然也就明白了,我也明白了。母亲在给我一个生日卡的时候她这样写道,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br>    《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到了终极是什么?要立身行道。使父母成为圣贤人的父母,这是大孝,大孝的人要以身济世,救济这个世间。古人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r>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天灾人祸很频繁,很不和谐。根本原因在哪里?就在于缺乏了伦理道德的圣贤教育。所以,人们只懂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而圣贤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使教育能够复兴,使中华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有一批圣贤的老师,有圣贤之德的人出来。而在这芸芸众生里面有君子之风、有圣贤之德的人凤毛麟角。这个世间,并不是缺乏教金融的教授,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圣贤教育的师资。<br>    我们母子思前想后,决定重新选择人生。还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我辞掉了澳洲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回到了祖国,正式向释净空老教授拜师学道,重新来做一名学生,立志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复兴起来。复兴,从我做起!<br>    母亲看到我走上这条道路,也很欣慰。她自己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大孝,这是至孝。她希望我去学做圣贤,做一个至孝的儿子。<br>    我为母亲的这种高尚的德行而感动。母亲就我一个儿子,多年来与她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把我培养成一位教授了,现在却毅然舍弃一切享受,去做从事挽救中华伦理道德教育、挽救世道人心的工作。希望儿女去做圣贤的这个父母,本身已经向圣贤迈进了。<br>    因此,拜师以后,在母亲的生日之际,我在给她的生日贺卡里面写了一首诗,献给我的母亲,为她老人家祝寿。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育苗辛苦半生忙,树高方可与人凉;不愿儿为名利汉,便如孟母史留香。”大意是,母亲培养儿女不容易,半生的辛苦才把一个小苗养成一棵大树。这棵树刚刚可以给众人荫凉,服务人民,当母亲的却不愿意儿子成为一个追逐名利的俗人,毅然决然地支持孩子走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之道,向圣贤人看齐。我觉得应该要如母亲的愿,效法圣贤,效法孔子、孟子,让我母亲将来也能够青史留香。这是一个做儿女的应该尽到的孝心。<br>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不仅是教导我们如何获得成功的事业、幸福的人生,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成就圣贤,如孟子所云“人皆可以为尧舜”。<br>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