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命御笔落民间——圣旨,罕见的收藏
这几年,电视上没少演清官戏,有关唐朝、宋朝、明朝的古装剧也不少。咱们时不时能听到电视里传来太监尖着嗓子喊的一句:“圣旨到,某某接旨!”那个“某某”听了就连忙带全家老少往地上一跪,趴在地上喊:“臣某某接旨。”紧接着,准是一句尖声细气儿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就是电视上关于圣旨的片段。
圣旨,说白了就是过去皇帝下的命令或者发表的言论。咱们常说,过去皇上的话是金口玉言。可当皇上的肯定不能说一句话就写成一个圣旨。所以说,圣旨的数量其实不多,再加上年代的关系,有许多都损毁了。这就为圣旨的升值打下了基础。
圣旨收藏的玄机
在很多古装历史剧中,我们常听读圣旨的人一律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其实是错误的。
圣旨一般分诰命和敕命。诰命圣旨的开头一般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诰曰”,而敕命则是“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无论是“诰曰”还是“敕曰”,都不是皇上亲笔写的,而是皇上口授,大臣提笔润色。如果是皇上亲笔写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根本就没“皇帝诏曰”这一说。
“奉天承运,皇帝诰曰”和“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这样挺合辙押韵的套话,是从元朝传下、明朝成形的。元朝以前,皇帝的圣旨一出来就是正文,没有什么套话。到了元朝,大概是为了表示对长生天的尊敬,圣旨开头的套语是蒙古语的音译:“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的皇帝发下圣旨”,翻译成汉语就是“上天眷命,皇帝诰(敕)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觉得圣旨这么写挺好。但他认为“上天眷命”这个词不够谦卑,就改成“奉天承运”。明朝的制度规定,宣诏官要在承天门上庄重地宣读圣旨,官员跪着恭听。宣读完毕后,宣诏官要将圣旨装在盒子里,用绳子吊着,从承天门上缓缓放下去,下边的人跪接,就好像圣旨从天而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