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3149
  • 作      者:
    (美)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1.《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作品<br>    2.美国国家图书奖及普利策奖获奖作品<br>    3.心理传记的经典之作<br>
展开
作者简介
    埃里克·埃里克森 (Erik H.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1902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39年入美国籍。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1933—1939年先在波士顿开业,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并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又曾与人类学家一同去印第安人居留地对苏人和尤洛克人进行文化人类学调查。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后去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处任教,逐渐形成人格发展渐成说。
    1950年,埃里克森出版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一书。该书包括精神分析(特别自我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的材,对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心理社会延缓期等概念都有初步探讨。在该书及后来一些著作中,他制定了一个有关儿童发展的新学说。1961年后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他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已超出精神分析的临床范围,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诸领域,其声誉也超出了美国国界。
    埃里克森的主要著作:《童年与社会》、《青年路德: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同一性:少年和危机》、《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新同一性的因次》、《杰斐逊讲演集》、《生活史和历史的瞬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描述的是一位西方人同时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于圣雄甘地的历史出现和他所谓的真理涵义的探索。在这部备受赞誉的关于甘地的研究著作中,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探寻了当甘地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印度大规模的平民不合作运动的革命领袖时,他是如何成功地从精神上和政治上动员印度人民的。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埃里克森揭示甘地力量的内在源泉的成功之作,它没有淡化他内心的道德两难,而且将其深化……这部具有穿透力的著作……不仅仅加深了我们对于伟大人物的内在源泉的理解,而且让我们理解到个人自我挫败感的根源。
    ——克利福德?吉尔茨,《纽约书评》

    《甘地的真理》,比之前的《青年路德》更为杰出,它显示了在一位既博学又智慧的阐释者手中,精神分析理论能够极大地丰富对于“伟人生平“和其他别的许多事物的研究……[这本书]的精湛和几乎没有穷尽的深长意味……简直无法概括地传达。
    ——克里斯托弗?拉什,《纽约书评》

    深刻而又富有洞见……拓展了我们对我们这个时代终极问题的把握。
    ——罗伯特·利夫顿,《美国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序曲:事件的回声<br>    第一章 印度:初次相逢<br>    黎明前,当飞机降落在德里机场,我这位新来乍到者就被异域的景象、声音和气味包围着,它们暗暗地迫使我在开口之前,重新调整自己所有的感官知觉。印度朋友的脸上泛着天亮前特有的表情,那种随时可以入睡、随时可以醒来的表情。克姆拉和普莱姆,两位强壮热情的旁遮普人,从容不迫地把我和琼带出了旅途的最后一站;他们和他们的朋友将关照我们,也将逐渐带领我们进入一次前途未卜的经历。<br>    驱车经过寂静昏暗的首都街道,我们来到下榻的国际中心宾馆。这是一个接待学者的现代化宾馆,具有莫卧儿式的建筑风格.俯视着古老的洛迪街区和那些令人悚然的巨大圆形屋顶。在准备抽空睡一会儿(然后在印度醒来)之前,我们出来站在阳台上,看到梦寐以求的地方,心里不禁有种愧疚的感觉。几个月来,我们都在紧张地阅读有关这个次大陆的“现实情况”,以防被古代的遐想和现代的假象所蒙蔽,但是现在,只有这类思绪不停地涌向脑海。胡狼在远处它们白天藏身的洞穴中尖叫;早起的行人像白色的影子一样在树林中闪现。这一刻,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置身何处,只有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一种是只有在家里才会有、在别的地方却从未体验过的懒散,还有一种是难以名状的畏惧。<br>
展开
目录
    前言<br>    序曲:事件的回声<br>    第一章 印度:初次相逢<br>    第二章 阿赫梅达巴的研讨会<br>    第三章 难以捉摸的事件<br>    <br>    第一部分 调查<br>    第一章 见证人<br>    第二章 对立者<br>    第三章 四位印度老人<br>    <br>    第二部分 往昔<br>    第一章 童年与青年时代<br>    第二章 从誓言到天职<br>    第三章 在南非做家长<br>    <br>    第三部分 事件<br>    第一章 个人言辞<br>    第二章 本国的先知<br>    第三章 同伴和对手<br>    第四章 事件重述<br>    第五章 尾声<br>    <br>    第四部分 真理的杠杆作用<br>    第一章 虔敬之人<br>    第二章 器具<br>    尾声:向大海进军<br>    译后记<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