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美学虽然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但是,她并不应陷入细枝末节的技术处理中。她只是在论述过程里,以具体的实例作出说明,给以回答。至于具体的实例,当然要比较典型、比较规范。
为什么在论述中不去解决系统的技巧问题呢?因为,朗读的规律和技巧在《朗读学》里已经阐释得相当详细了,那些基本方法是最具应用性的,能够给朗读者基础性的指导。
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理论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美学道路上,很容易滑入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造成美学研究上的先验论、不可知论和庸俗社会学观点的渗入。朗读一旦被这些思想干扰,就会出现混乱和错杂,不但不能进入美学层面,就连基础层面的东西也难于把握了。这不是前功尽弃了吗?对此,我们应该十分警惕。
首先,朗读再创作主体,在审美、美感、美学理想等方面,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定位。个体人在社会上生存,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他受社会、时代、家庭、群体等的影响,天赋、环境、经历、教育等都会给他的塑造和成长带来重要的支撑力量。正因为这样,朗读者究竟能否达到此时此地的审美境界,进入美的创造?必须具体分析。有的人,懒于、羞于自我剖析,或自愧不如,或自视甚高,表现在朗读中,或心虚胆怯,或盛气凌人。可见,定位应该非常准确,不要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便随波逐流。
其次,要以百倍的努力,专注于文字作品的深入钻研,发现个中精妙,唤醒历史珍藏,激发时代精神,调动主体热情。面对文字作品,不应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应力求正确、竭尽所能;不应只凭感觉望文生义,而应强化感受、引发感情;不应无视韵律追求“自然”,而应捕捉韵味、讲求波澜;不应忽视听者、自我陶醉,而应由己达人、声情并茂。失去主体的中介感,把文字作品和听者置于脑后,唯我独尊、自我张扬的思路和表现,是唯心主义的幽灵作怪,会破坏朗读的审美价值,反而丧失了创作初衷的积极意义。
再次,要充分审视有声语言的功能,注意有声语言的走向,克服对她的“随口唾出”、“随遇而安”的片面认识。朗读中的有声语言,是依据主体的驾驭能力获得审美价值的。为了对听者负责,我们决不能满足于文字作品的浅显而把朗读单纯变成声音的流动。很明显,单纯变成声音的流动,不但意味着主体的缺席,而且会使文字作品的内涵失落众多的信息,甚至造成词语的转向。富于美感的朗读,应该做到“随口唾出”、“随遇而安”,不过,那是说朗读者的储备非常充足、技巧非常老到,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随便张口就很流畅,跟着词语序列说话显得十分自如,完全不像朗读别人写作的诗文,完全没有挂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