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基督教就必须翻译《圣经》,所以在4世纪时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语译本,其中吉洛姆在382-405年间译的《通用本圣经》最具权威。中世纪初,随着来自北方的日耳曼“蛮族”各自建立国家,《圣经》也被译成各“蛮族”语的译本,有的译本甚至成为该民族语言的第一个文学材料。
第三次高潮是11世纪至13世纪,这一时期以希腊典籍《回娘家》为主要特征。由于基督教徒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早在9-10世纪,叙利亚学者汇聚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使巴格达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到了11世纪,这些译成阿拉伯语的希腊作品大量出现在西班牙的托莱多。11-12世纪间,西方翻译家云集托莱多。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成立了类似于巴格达的“翻译院”,大批希腊作品又从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
第四次高潮出现在14世纪至16世纪,当时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掀起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的作品涉及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作家。马丁·路德首先用本族语译出了第一部《民众的圣经》,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611年,英国《钦定本圣经》出版,它以其地道、通俗和优美的英语赢得了“最伟大的英语译著”之称,并深深地影响了现代英语的发展。法国的阿米欧用了17年时间译出普鲁塔克(Ploutarchos,约46-约120年)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为人类贡献了一部不朽的译著。西方翻译史上的四次高潮有力地说明了翻译对于民族语言、民族文学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也有力地说明了翻译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