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议题中,‘扩大高校自主权’其实是最早受关注的,但同时也是进展最缓慢的”,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具有自我定向、自主运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已经启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以“教育规律+利益法则”作为其运行的基础,进行自主性的办学。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转换,使高等学校转而对其运作所依赖的环境变化以及自身运行的结果更为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如何制定基于自身资源基础上的应对外在环境变化的发展战略,从而使高等学校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谋求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也就成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以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问题。<br> 大学的发展战略来自于竞争,竞争曾经是远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运行都处在以强调政府的作用为主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由于高等学校运作的条件完全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占有和支配,高等学校为获得其运作所必须的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和相关目标,而无需考虑外在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所以,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以集中控制和服从模式为特征的运行特点。“在这种高度集中控制下,高等学校由于缺乏退出的自由和不接受效率低下的制度安排的权力,这就意味着高等学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意味着不存在不同效率水平的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和与这种竞争相联系的筛选机制。”②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下和外在压力的强制之下,高等学校丧失了自身寻求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也就更谈不上制定基于自我发展基础上的战略了。<br>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着市场化的洗礼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竞争机制的引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竞争在近年来越演越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