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澳门社团体制变迁:自治、代表与参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6656
  • 作      者:
    潘冠瑾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潘冠瑾,法学博士,1999~200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在此期间,于2007年10月~2008年4月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资助前往美国欧道明大学进修。现就职于杭州行政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澳门政治及第三部门。曾出版《新秩序:澳门社会治理研究》(第二作者)并发表了一系列澳门政治方面的作品,研究的课题“澳门社团的治理功能及其对大陆的启示”于201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展开
内容介绍
    社团是澳门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澳门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石,社团在社会发展中的组织形态和功能变迁,是当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社会生活中亟须研究的课题。《澳门社团体制变迁:自治、代表与参政》以澳门社团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在主权回归、政体变化以及治理机制转型的脉络下,考察了澳门社团从自治、代表到参政的功能变迁,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当前澳门社会运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为该领域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也为澳门未来的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
    《澳门社团体制变迁:自治、代表与参政》资料翔实,语言流畅,是一部关于澳门社团体制研究的力作,对理解澳门政治体制的变迁,探寻其政治稳定的原因和推动未来的政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再次,除了组织结构方面成员角色的交叠,华人社团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共识,社团之间在认识上存在交集。由于面对的是外来的殖民政府,因此整个社团网络强调“团结”,网络中的社团以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为聚集意识。整个社团网络在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方面,以“国家民族大义”为核心,爱国传统是澳门许多重要社团的主流概念。一名拥有50多年街坊工作经验的街坊总会监事在回顾过往工作时说:“街坊工作强调的是服务群众,但实质上,街坊工作的根本就是倡导爱国爱澳的工作,使透过推动社区服务让居民认同街总的工作,进而进一步团结居民的意义,发扬爱国爱澳的精神。”
    最后,这一社团网络最重要的特征是社团之间的利益互惠。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禁运导致澳门还处于传统社会模式的经济几乎崩溃。工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医疗保健和子女的教育等问题十分严重。工联经常同中华总商会、同善堂、镜湖医院慈善会举行紧急会议,并派代表到现场慰问和展开救济,致送慰问金和派发救济物品。此外,工联成立后,会员如有病到镜湖医院求治,在工联总会的证明下可得到特别的优待,又如刘光普牙医(后成为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免费为工联会员拔牙医牙。
    实质上,这种利益互惠是连接系统内部各个社团单位的重要纽带,一方面,整体社团网络的连接是以社团之间利益的互济互助为基础,另一方面,社团价值上的共识需要社团之间的利益互惠来巩固。
    因此,澳门社团以千丝万缕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价值共识、利益关系作为联系,保持了社团之间相对协调的关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澳门的社团之间实现了高度的团结和融合,但并不意味着社团之间没有竞争,例如,由于澳葡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各个不同社团的活动实施部分的资助,因此部分社团为了争取政府的各种资源互相竞争;另一方面,在一些事关社会福利政策和劳工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自雇主利益界别的很多社团就会与代表基层的工联和街坊总会竞争。但总体而言,华人社团整体是以和谐为特征的。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与理论现状
1.2 主要内容与理论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发现

第2章 “强社团”体制:澳门社团的起源和自治功能的行使(1976-1984年)
2.1 澳门社团发展的场景: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
2.2 澳门社团的起源
2.3 澳门社团的社会自治功能与“强社团”模式的出现

第3章 “类法团”体制:澳门社团的发展和代表功能的建立(1984-1999年)
3.1 “选举吸纳社会”:制度的变迁
3.2 社团利益代表功能的建立
3.3 “类法团”体制的出现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第4章 “强法团”体制:澳门社团体制的演进与参政功能的强化(1999年至今)
4.1 澳门特区的建立:政治制度变化与社团参政功能的强化
4.2 社团服务功能的弱化:竞争者的出现与社团功能的变迁
4.3 社团代表功能的变异及“强法团”体制的社会政治性质

第5章 现状分析:社团参政之评价
5.1 社团身份的尴尬与政治决策的挑战
5.2 社团认同的有限与政治社会化的提升
5.3 社团晋级的规则与政治录用的两难
5.4 社团组织“社会化”与政治整合的困境

第6章 比较研究
6.1 澳门社团体制的历时性比较与澳门社团体制的总结
6.2 澳门社团体制变迁与波兰转型的比较
6.3 理论比较:市民社会组织与政党

第7章 代结语:“形式化法团主义”社团体制的现实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