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br>一、研究的意义<br>二、研究的现状<br>三、研究的视角<br>第二章 非营利法人本体论——以发生学阐释为研究进路<br>第一节 从“不是什么”到“是什么”的困惑<br>第二节 非营利法人的法律含义<br>一、几种定义范式的比较<br>二、几组相邻概念的比较<br>第三节 非营利法人的历史变迁<br>一、古代中国社会的非营利团体<br>二、近代中国社会的非营利组织<br>三、现代中国社会的非营利法人<br>本章小结:寻找非营利法人内涵的最大公约数<br>第三章 非营利法人立法论——以类型化方法为兮析框架<br>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法人制度的现行基本框架<br>一、宪法层面关于结社自由的倡导性规定<br>二、民法通则层面关于法人制度的架构性规定<br>三、特别法层面关于非营利法人的操作性规定<br>四、立法现状的评述:结社自由权与部门规制权的博弈<br>第二节 构建非营利法人准入制度<br>一、非营利法人准入的前置要件:法人组织类型化<br>二、非营利法人准入的实质要件:法人目的适格化<br>三、非营利法人准入的程序要件:法人资格权利化<br>第三节 构建非营利法人运行制度<br>一、禁止个人利益的规则束<br>二、限制商业活动的规则束<br>三、强化信息披露的规则束<br>本章小结:“少林方丈成CEO”的因应之道<br>第四章 非营利法人责任论——以美国法为分析样本<br>第一节 非营利法人形式的滥用与规制()<br>第二节 正态面的非营利法人董事义务<br>一、非营利法人董事义务的历史沿革<br>二、非营利法人董事的注意义务<br>三、非营利法人董事的忠实义务<br>第三节 反态面的非营利法人董事责任<br>一、谁来主张诉权<br>二、诉讼权的限制<br>三、诉讼权的扩张<br>第四节 非营利法人董事责任问题再思考<br>一、问题的根源:董事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br>二、问题的纾解:董事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br>本章小结:非营利法人董事责任的“铁拐李悖论”<br>第五章 中国社会团体法人制度——以社羽准入规则为中心<br>第一节 何谓强制登记主义<br>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一般成立要件<br>一、纵向维度的考察<br>二、横向维度的考察<br>第三节 社会团体的特别登记要件<br>一、归口登记:登记权的一元化<br>二、双重负责:监管权的二元化<br>三、分级管理:活动地域的区隔化<br>四、限制竞争:活动范围的垄断化<br>本章小结:明渠若不开,暗道必丛生<br>第六章 中国琵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制度——以“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为例<br>第一节 “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缘起<br>第二节 “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问题解析<br>一、对争议问题的逻辑解析<br>二、对争议问题的法理解析<br>第三节 解决合理回报悖谬的建议思路<br>一、合理回报悖谬的危害<br>二、解决悖谬的观念前提:区分教育活动的公益性与教育产业的非公益性<br>三、解决悖谬的制度前提:区分营利学校与非营利学校<br>第四节 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度质疑<br>一、民办非企业单位话语系统的语义缺陷<br>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特性的模糊不清<br>三、民办非企业单位规则架构的相互抵牾<br>本章小结:后单位时代的制度重整<br>第七章 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法政策的比较研究<br>第一节 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历史脉络<br>第二节 各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比较法考察<br>一、基金会法人的法律含义<br>二、基金会法人的类型区分<br>三、基金会法人制度的体例模式<br>第三节 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立法政策选择<br>一、法域归属的定位: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法技术难题<br>二、私法自治的边界: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法价值难题<br>本章小结:“看上去很美”的《基金会管理条例》<br>第八章 结论<br>一、义务的消失:非营利法人的财产权构造<br>二、主体的退隐:非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构造<br>三、复合的民法:民事主体理论的再发展<br>四、汲取性创新:中国非营利法人制度思考<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