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律传播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65105
  • 作      者:
    刘徐州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边缘法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应用与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边缘法学是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实验场。它将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了法律应用的疆域,扩大了法学研究的视野,增添了司法实践的方法,成为法律科学的新亮点。
展开
精彩书评
    边缘法学丛书作为一套重视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著作,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力求处理好法学理论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它的出版,对于法学研究的繁荣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法学家 李步云

    边缘法学丛书以交叉为视角,以非法学的思维,用非法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法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它是法学理论应用化、法学应用理论化的综合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积累价值。  
    ——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蒋新苗 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真正较早进行系统研究法律传播现象的当属戴勇才所著的《法制宣传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只是囿于时下的表述习惯和传播学还没有引起学者的广泛重视,书中提出的是“法制宣传学”的概念。这本开创性著作在吸收古今法制传播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分析了法制宣传学隶属交叉学科的学科定位,勾勒了法制宣传学的基本轮廓。接着,1996年8月喻毅、赵英华著的《法制宣传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该书紧密围绕“三五普法”,“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法制宣传,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科学地位、功能作用、决策方法,初步阐述了法制宣传学的基本原理”,①进一步推动了法制宣传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步伐。②2003年长期从事法制宣传实践的牛克、刘玉民又推出《法制宣传学》(人民法院出版社)。本书从总结我国法制宣传实践经验人手,从法制宣传学科建设、法制宣传管理、法制宣传实务、舆论监督、新闻侵权等五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次年,李振宇的《法律传播学》(中国检察出版社)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用传播的视角关注法律信息传受行为和过程、用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揭示传播规律的著作。该书是边缘法学论丛中的一部专著,体系宏大,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七章,其中的法律传播准备、法律活动传播、法律文牍传播、法律文献传播、法律传播决策、法律传播现代化诸章散发着浓郁的“法学气息”。2006年,庹继光、李缨又出版《法律传播导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刘海贵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法律传播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渠道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效力的差异性等,都使得对法律传播理论的研究颇为困难。虽然传播学理论可以为法律传播研究提供方法上的极大支持,但真正要把法律的内核与传播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操作上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此言可谓一语道破法律传播研究的关键。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法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br>    第一节 法律、传播与法律传播<br>    第二节 法律传播研究述要<br>    第三节 作为学科的法律传播学<br>    <br>    第二章 法律信息研究<br>    第一节 法律信息特性<br>    一、法律信息的概念<br>    二、法律信息的特征<br>    第二节 法律信息的分类<br>    一、作为法理形态的法律信患<br>    二、作为法律文化的法律信患<br>    三、作为法律事实的法律信息<br>    四、作为法言法语的法律信息<br>    第三节 法律信息的发展演变<br>    一、法律信息发展的影响因素<br>    二、法律信息的数字化趋势<br>    <br>    第三章 法律传播的媒介研究<br>    第一节 作为技术手段的法律传播媒介<br>    一、媒介技术理论<br>    二、媒介技术对法律传播的作用<br>    三、法律传播媒介衍变<br>    四、电视法制节目完美地融合法律传播媒介技术<br>    第二节 作为传媒机构的法律传播媒介<br>    一、大众传媒理论<br>    二、公共的媒介与法律传播<br>    三、经济的媒介与法律传播<br>    <br>    第四章 法律传播的受众研究<br>    第一节 法律传播中受众的行为分析<br>    一、影响受众媒介行为的动因分析<br>    二、受众媒介行为的形成分析<br>    三、受众媒介行为的过程分析<br>    第二节 法律传播中受众的结构分析<br>    一、法律传播中受众的基本特征<br>    二、法律传播受众的主要类型<br>    三、不同类型受众产生的结构分层<br>    四、受众结构分化的影响<br>    五、削弱受众分化的必要性<br>    第三节 法律传播中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考察<br>    一、经济环境考察<br>    二、政治环境考察<br>    三、文化环境考察<br>    四、法律环境考察<br>    五、受众在各种环境综合作用下的表现<br>    第四节 法律传播与受众互动的实践状况<br>    一、央视收视率所反映的受众喜好<br>    二、深度访谈折射出的受众期待<br>    三、传播实践与受众期待互动中产生的悖论<br>    第五节 法律传播应当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受众<br>    一、平衡受众群体内在的价值冲突<br>    二、积极应对受众观演变带来的新挑战<br>    三、树立科学的“受众意识<br>    四、构建多元化的受众服务体系<br>    <br>    第五章 法律传播效果<br>    第一节 法律传播效果概述<br>    一、法律传播效果的含义与意义<br>    二、法律传播效果的内容与形式<br>    三、法律传播效果的测评<br>    第二节 影响法律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br>    一、编码:传播者与法律传播效果<br>    二、译码:传播受众与法律传播效果<br>    第三节 法律传播效果与城乡社会阶层分化——以“知沟”理论为视角<br>    一、“知沟”假设与“知沟”假设的中国化<br>    二、法律传播中的“知沟”效应<br>    三、法律传播中的“知沟”缩小与有效传播<br>    <br>    第六章 法律的跨文化传播<br>    第一节 法律跨文化传播的类型<br>    一、单向传播<br>    二、双向传播<br>    三、多向传播<br>    四、混合传播<br>    第二节 法律跨文化传播的方式<br>    一、思想、理论引进<br>    二、法律规范引进<br>    三、法律设施引进<br>    四、法律技术引进<br>    第三节 法律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br>    一、文化传统<br>    二、政治因素<br>    三、经济因素<br>    四、民族因素<br>    五、科学技术因素<br>    六、法学家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作用<br>    第四节 法律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br>    一、先进法律文化向落后法律文化渗透<br>    二、法律意识起着主导作用<br>    三、传播模式从单向传播日益发展为双向、多向传播<br>    四、世界法律文化的日趋统一,出现了法律的国际化趋势<br>    <br>    第七章 法律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br>    第一节 法律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br>    一、法律大众传播的一般功能<br>    二、法律大众传播的负功能<br>    第二节 法律大众传播影响社会的方式<br>    一、法律传播引导众议程的设置<br>    二、法律传播引导和调控社会舆论<br>    三、法律传播建构拟态环境<br>    第三节 法律大众传播与司法公正<br>    一、法律大众传播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br>    二、法律大众传播与司法公正的冲突<br>    三、媒体与司法关系的协调<br>    四、小结<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