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但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19世纪末,英格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笔下的一个角色这样说道。今天,消费主义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他又该怎么说呢?在第4章,我们对消费主义的产生及其经济、政治与社会影响作了粗略的探讨;由于它对当今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加深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还将进一步加以分析。
作为社会病的消费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具备了适应于高消费的生产能力: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但消费主义需要另外两大推动因素:强大的购买力,支持性的文化。美国是第一个满足这些条件的国家。
对此,两次世界大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在战争中受到的影响都是负面多于正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十年繁荣”奠定了的基础,但当时的“繁荣”只对不到25%的人有意义(H。Miller,197l;Soule,1947)。直到二战结束,美国的购买力才足以让消费主义生根发芽,对欧洲而言则还要再过十年或更久。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家庭负债开始变得十分盛行。
王尔德诙谐的评价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大多数人,但他还需要再加一点,即人们既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同时也不知道其成本。这个“成本”是多重的,包括从市场上获得产品并销售的单位成本,加上更大的广告与包装成本,以及那些困惑的公众为购买产品所花费的借贷成本,还有今天的浪费型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
一则消息:在193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一项调查中,通用汽车公司承认,一辆定价950美元的雪佛莱实际生产成本仅为150美元;另外800美元则是广告、分销成本和利润。生产成本中,又有1/3用在产品“外观”的改变——这是我们被教唆着去追求的。(FTC,1939)
王尔德若能描述今天的疯狂,则一定会很有趣。汽车生产的浪费还只是其中的一项,消费主义的魔掌已经紧紧抓住了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今天浪费型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把我们带到了环境灾难的边缘。一个本应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曾在二战后不久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但人们却忽视了他(Kapp,1950)。
走向自我毁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