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卖点:
“陈宁,陈被媒体誉为最值得久等、最静好的香港女作家。本书是继《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八月宁静》之后的“九月”之作。
收录在《风格练习》的文章,遥借雷蒙?格诺原典文体实验的精神,延续风格变奏的尝试。形式囿于短小的篇幅,叙事遂以小观大,大则化小,通过不断移位、错置,变换视点,在日常里看出异常,从熟悉里寻找陌生,或反之而行。不规则移动,时间换作空间,空间压缩拉平对照置换,游离于时光隧道,或感官漫游,没有起点亦无终点,只在平淡日常的叙述里凝固一刻琐碎印象,收纳为记忆、经验、纪实。
这些独立篇章或可串连成一段段被打断的人生旅程,在叙述的当下,文字记录与存取的韶光,所谓的风格练习,却是更接近生活的基调,关于一些观看与理解的方式, 关于一些存在的型态。全书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或关于一些人的回忆,或关于一些消逝时光的回忆,或谈乡愁,或谈城市的气味。每日的生活,都是一则短片,都有故事。
《风格练习》的书名缘起于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同名经典作品,格诺先生最初的意念却是来自巴赫的赋格曲,听完一场演唱会后,他想到是否也可以把音乐的变奏概念移植至文字:一段主旋律不断变奏可以带出感觉截然不同的乐章。他选取了一段简单而平庸的生活片段,关于在巴士上遇见一个男子,后来又在街角重遇对方和朋友一起,谈及大衣上的钮扣。情节就这么寥寥几笔,就如生活之琐碎微不足道大可略过,可是格诺先生借着不同的叙述语体,把一则小故事写成文体练习的范例。这99则风格各异的文本,体现了终极的语言实验示范。
而陈宁被格诺的文笔迷倒,希望学习格诺的实验精神,将他的语文练习,延续在另一种语言系统里。全书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或关于一些人的回忆,或关于一些消逝时光的回忆,或谈乡愁,或谈城市的气味。每日的生活,都是一则短片,都有故事。”
展开
——米兰?昆德拉
陈宁的文字很像某些错过其美好当下,注定要谈谈感伤、慕慕、遗憾的物事。但奇怪的,这些像普鲁斯特的马德莲蛋糕以其气味、光氛、洒金印象、怔忡街景环场重构一“失落之哀感”的秘密花园……完全无一丝烟火气,无剥膛取脏的恶童印痕或机械复制年代的伪造记忆之怀疑,无有博学者之犬儒讥诮,亦无莒哈丝式的躁郁、歇斯底里、耽美的骚乱与激越……她的文字,如此静美恬淡,温柔敦厚。风格练习中,像吹玻璃器皿、捏面人这样自成魔术,闪闪发光,建筑一个我原以为我这世代以降不可能再有的明亮世界。
——骆以军,台湾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