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世纪之前,印度尼西亚的产品已经被运往很远的地方。马鲁古群岛的丁香和帝汶岛的檀香至少自公元初年开始便一直被运往罗马。但是,公元4世纪中期的某个时候,当既定的贸易路线发生转移时,印度尼西亚产品贸易的汹涌巨浪似乎被激发起来了。到那时为止,在中国和印度之间进行海上贸易的商人把货物卸在狭长的克拉地峡(在今天的泰国南部),他们的货物在这里被运往地峡的另一面,然后被装载在其他船上继续航行。到公元5世纪初,更多人选择了马六甲海峡的海路。这条线路无疑更经济,但线路的变化也反映了在区域贸易中印度尼西亚海员和商人数量的增加,他们了解这个区域的水域和风。线路的变化也反映了对印度尼西亚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使得这种改道具有吸引力。丁香、肉豆蔻和豆蔻香料(都来自马鲁古群岛)、胡椒(来自苏门答腊岛和西爪哇岛)和犀牛角(来自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以及乌龟壳(来自巴厘岛和其他地区)都是中国人非常需要的。在中国,某些雨林产品,尤其是香木和诸如樟脑以及安息香这样的树脂制品(主要产自苏门答腊岛),也可以卖到与非常昂贵的乳香和没药这些物品一样的高价。公元439年,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敌对使中国的陆路被阻断,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南部与印度尼西亚的海路贸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