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460507
  • 作      者:
    张竞琼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r>    江苏省2007年文化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竞琼,江苏南通人,1965年1月生。先后求学于无锡轻工业大学(今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现任职于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主持或参与完成江苏省文化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装饰》.《纺织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在中国职业装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5篇;著有《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浮世衣潮》系列等论著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服饰史与民问服饰史。
展开
内容介绍
    《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以相关古籍、考古报告、文献档案与馆藏服装传世实物为史料,以中国古代服装向中国近代服装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转折关系为线索,以世界服装史的整体发展框架为参照,以服装的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对外关系与精神属性为对象,论述了中国近代服装在变迁的本原、依据与动力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的成因;说明了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是来自自身的纵向传承,也就是所谓的“一元”;而中国近代服装演变的根本因素是在保持了原先纵向传承的同时,又增加了另一个横向的对外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二元”;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外来的“一元”进人中国的传送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一元”相并行、相重构或者相交融而形成的兼容模式。<br>    愿《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为关注服饰文化的读者提供参考并切望指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一元”的中国古代服装传承<br>    元,通常是一个哲学术语。《子夏易传》直截了当地说:“元,始也。”《周易·彖传》开门见山地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春秋繁露·重政》故作深沉地说:  “元,犹原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由此可知,“元”就是指事物起始的根本、本原,在此借来引申为服装史研究的学术用语,试图表明中国服装发端与演变的初始元素与变迁的初始条件,即所谓“始作俑者”也。    显然,“一元”,就是一个根本,本书试图借此来表述:在漫长的上古与中古时期,中国服装立足的本原与变迁的凭据只有一个;“二元”就是两个根本,本书也试图借此来表述:进入近代社会之后,中国服装的种源变成了两个。<br>    以民国时期为核心阶段的“近现代”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按照中国通史的断代法,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现代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本书的“近代”与“现代”的断代时间与中国通史完全一致。与此同步,在这两个时间段里的人们发生了“变服”与“变妆”的现象。本书试图从传承方式、生产方式、变迁依据等方面来说明,这个转折发生的根本动力在于外来因素的影响,即传承的经脉由以往的纵向继承这“一元”变成纵向继承与横向交流兼备的“二元”。通俗地讲就是,近代以前人们从古人那里借鉴如何穿衣服,近代以后人们既从古人那里也从洋人那里借鉴如何穿衣服。<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一元”的中国古代服装传承<br>第一章 “多元”的古典世界<br>一、从造型的角度看古典世界服装的格局<br>二、“光明小岛”之间淡漠的往来<br>1.少量的交流<br>2.局部的交流<br>三、从“挂覆型”到“体形型”<br>1.发端<br>2.经过<br>3.特征<br>四、从欧洲到世界<br>第二章 “一元”的中国<br>一、“不屑于交流”的典型<br>1.被张骞“凿空”的西域<br>2.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br>二、坚守“一元”的结果<br>1.两条基本线索<br>2.一脉相承的制造方式<br>3.“雾里看花”的手段<br>4.衣服所以表贵贱也<br>三、坚守“一元”的理由<br>1.一个造型基础上的丰富外观<br>2.一个精神世界里的丰富内涵<br>3.中国服装自身向立体造型的探索<br>第二篇“二元”的中国近代服装传承<br>第三章 新的“一元”<br>一、“摩登”女子的必备<br>二、西“服”东渐的具体品种<br>1.礼服<br>2.常服<br>3.运动服<br>4.制服<br>5.内衣<br>6.面料<br>三、观念的进入<br>1.设计观<br>2.审美观<br>3.流行观<br>四、传播种源<br>1.俄国<br>2.法国<br>3.英国<br>4.美国<br>5.日本<br>五、他山之石<br>1.“改良旗袍”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典型<br>2.中山装是更加西化的典型<br>六、崭新的服装制作方式<br>1.时装业、西服业、衬衫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br>2.相关的“同业公会”<br>3.新兴行业的新气象<br>第四章 旧的“一元”<br>一、城市中的“二元并置”<br>1.城市中旧的“一元”<br>2.苏广成衣铺<br>二、乡村中其实还是旧的那“一元”<br>1.忠实于原貌<br>2.家庭“女红”世代相传<br>3.文明的衍变<br>第三篇 从“一元”到“二元”<br>第五章 对外那“-元”——“拿来”<br>一、“拿来”的模式<br>1.照搬<br>2.嫁接<br>3.稀释<br>4.排斥<br>二、“二元”的本质就是“海派”的<br>本质<br>1.善变<br>2.崇洋<br>3.开放<br>4.重商<br>三、传播途径<br>1.时髦人群<br>2.租界<br>3.商店<br>4.报刊<br>5.画家<br>四、近现代史上的对外交流<br>1.交流的时间<br>2.交流的对象<br>3.交流的规模与深度<br>第六章 对内那“一元”——继承<br>一、沿袭<br>1.沿袭了什么<br>2.在哪里发生了沿袭<br>二、重构<br>1.精神重构<br>2.审美重构<br>3.结构的重构<br>三、批判<br>四、时尚中心的转移与分裂<br>1.时尚中心的转移<br>2.城与乡的裂变<br>第七章 “变服”考辨<br>一、古典中国的波澜不惊<br>1.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br>2.“时间差”理论<br>3.“口耳相传”的局限<br>二、近代中国的“变服”<br>1.服装界的“德先生”与“赛先生”<br>2.“变服”的法理基础<br>3.经济结构与消费结构<br>4.妇女独立与服装独立<br>5.“欧风美雨逼人来”<br>附录 本文作者研习中国服装史史料的部分机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