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转变的一种反应。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其产生到发展,所面对的主要是组织化的资本主义,这也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以及萨特等人所倡导的新人本主义理论所要批判的对象。从6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到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经历了从组织化资本主义到后组织化资本主义的转变,正是在这一转变中,产生了后现代思潮。一些后马克思主义者的策略就是针对这一社会转变展开的。另外在这一社会转变过程中,一些学者看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社会的崛起。消费开始取代生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正是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一些学者开始从现代性批判转向了后现代性批判,这是列菲伏尔、德波、早年鲍德里亚的重要主题。到鲍德里亚70年代写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生产之镜》时,他认为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已经不再能够面对以符号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对生产逻辑的否定构成了他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过渡点。<br> 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定位<br>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引入到国内学术界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资料积累和学术研究,人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研究初期,学界关注较多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从这一问题出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得较多。后来,随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的日益拓展,学界又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产生了很多争论。到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学界开始更为客观地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逻辑及其内在问题,并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突破,从过去的流派了解和人物介绍,开始转向对其内在逻辑的批判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从自己的研究成果出发来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