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软件测试管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112218
  • 作      者:
    郑文强,马均飞编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文强,CSTQB(中国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高级专家,首批ISTQB高级证书(高级测试管理)获得者。先后在中兴通讯、阿尔卡特、朗讯等大型通讯,软件企业从事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管理、软件质量管理以及软件测试过程改进等工作。精通软件测试生命周期各个测试阶段的控制和管理,熟悉软件测试活动相关技术和方法,以及对测试能力改进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br>    马均飞,先后就职于华为、阿尔卡特上海贝尔、IBM,从事通信以及企业级存储设备的软件测试及相关工作,有近10年的测试实践经验。中国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CSTQB)专家组成员,国内首批ISTQB高级测试管理证书获得者。熟悉测试流程、测试技术和方法,熟悉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精通软件测试自动化平台的搭建和开发工作。在软件测试过程和软件测试相关技术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软件测试管理》将软件测试管理知识和项目测试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详细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开展软件测试过程中不同的测试管理活动。《软件测试管理》内容覆盖了测试估算、基于风险的测试、测试过程监控、测试外包、测试行业价值分析等测试管理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分析了复杂的综合系统和安全关键系统的测试管理的难点;结合ISO 9126质量模型和IEEE 1044事件管理等国际标准,阐述了实际项目中缺陷管理的解决方案;结合软件测试领域的国际标准和能力模型(TMM、TPI、CTP和SETP等),阐述了测试过程和测试能力改进的方法,为测试团队的过程改进提供了指导性的方法。《软件测试管理》还为自动化测试工具、测试团队管理和测试人员考核等难题的解决提供了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br>    《软件测试管理》适用于测试工程师、测试经理和质量改进人员,同时也可以作为国际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ISTQB)高级测试管理模块的培训参考教材。
展开
精彩书评
    软件测试项目成败的要素是有效的测试管理与实践。本书吸收国际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ISTQB的知识精髓,荟萃中国软件测试专家的管理实践,为测试从业者进入测试管理殿堂开启了智慧之门。本书是从事大型软件测试管理工作不可多得的专业书籍,同时可作为ISTQB高级测试管理认证的最佳中文参考书。<br>    ——北京昱达环球科技有限公司培训总监 CSTQB资深专家 崔启亮<br>    书中既有当前国际国内最新的软件测试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介绍,又有作者10年软件测试管理实践经验的倾力展示。无论您是软件开发的项目经理、测试经理,还是过程改进人员,,都能从书中得到有益的收获。<br>    ——赛宝认证中心高级咨询师 刘小茵<br>    不同于常见的介绍软件测试理论和方法的书籍,本书结合了具体的软件测试工作实践,系统讲述了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技能,让从事普通软件测试工作的人员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更好地看待软件测试中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也让从事软件测试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们可以系统地去思考日常的工作,对比自身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改善自己的理论实践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做好软件测试管理工作。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此书是软件测试工作者们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br>    ——IBM OSI People Manager 陆炯<br>    本书通过贯穿于始终的真实项目案例,系统而专业地阐述了软件测试过程中各个测试管理活动和对应的管理技能。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了解软件测试管理的思想,掌握测试管理的正确方法。希望本书能成为国内软件测试行业蓬勃发展的有效推动力。<br>    ——HP Global Test Practice China Manaqer 吴晓臻<br>    当我看到此书的目录和部分内容时,心情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一本集多年软件测试管理之实践经验和ISTQB管理理论体系的好书,能为中国软件测试业的发展和ITQB在中国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br>    ——上海滔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CSTQB资深专家 周震漪
展开
精彩书摘
    (2)可测量<br>    为了保证对测试结果和测试过程比较的一致性,要求测量的方式是标准的、准确的、可计量的。为了确定测试中得到的缺陷密度,需要确定哪个度量来提供这些信息,以及测量的标准是什么,例如:针对缺陷密度,某测试团队采用的度量是每千行代码发现的缺陷数目(从测试的角度而言,缺陷密度也可以定义为发现的缺陷数目和执行的测试用例数目之间的比值)。<br>    度量的定义必须是清楚和准确的。针对缺陷的定义,必须明确哪些缺陷是需要统计的(例如:有的组织在定义缺陷密度的时候,缺陷数目不包括严重程度级别最低的缺陷,而有的组织是需要包括在内的)。代码行数的统计也应该有明确的定义,例如:总的代码行数是否包括代码中注释的行数。在组织和项目内必须对这些度量的定义保持一致。<br>    (3)目的明确<br>    整个测度活动应该是目标驱动的。在现实的测度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度量指标驱动的例子。有些测试团队为了度量而度量,收集了很多度量数据,而在做度量报告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些度量数据,根本不知道度量数据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所以,也经常出现度量人员面对一堆度量指标而不知所措的情况。在测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具体项目和团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度量目标,进而指导整个测度活动。如果一个度量指标就能满足目标,为什么还要其他的指标呢?所以测度内容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够满足度量目标。测度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必须有特定的目的,例如: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可以是用于确定在每个测试阶段发现的缺陷数目和修复缺陷所花费的时间,从而用来确定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降低成本,并提高发现和修复缺陷的效率。<br>    (4)不针对个人度量数据主要是用来对项目进行分析,并指导下一步的测试活动。所有的度量数据都不能用来对单个测试人员进行评估。经常会发现有些组织利用缺陷数目对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进行绩效评估。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收集度量数据的工作很困难,即使收集到数据,数据的提供者也可能由于绩效评估方面的顾虑而提供并不准确的数据,最终影响整个度量的结果。没有人喜欢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大家的目光之下,任人评头论足。测度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在制定度量目标的时候,不应该把单个测试人员的度量纳入进来。而且要通过各种沟通渠道,让数据提供者了解测度的意义,以及这些数据的用途,这样才能保证测度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将测度应用于对测试人员的评估。
展开
目录
第1章 软件测试基础 1<br>1.1 简介 1<br>1.2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测试 1<br>1.2.1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2<br>1.2.1.1 顺序模型 2<br>1.2.1.2 增量迭代模型 6<br>1.2.1.3 模型中的测试 12<br>1.2.2 软件测试级别 13<br>1.2.2.1 组件测试 13<br>1.2.2.2 集成测试 17<br>1.2.2.3 系统测试 22<br>1.2.2.4 验收测试 23<br>1.2.2.5 维护测试 25<br>1.3 特定系统 26<br>1.3.1 综合系统 26<br>1.3.2 安全关键系统 29<br>1.4 度量和测度 34<br>1.4.1 测度的意义和要求 36<br>1.4.1.1 测度的意义 36<br>1.4.1.2 测度的要求 40<br>1.4.2 基本过程 42<br>1.4.2.1 确立和维持测度承诺 44<br>1.4.2.2 计划测度过程 45<br>1.4.2.3 实施测度过程 47<br>1.4.2.4 评估测度 48<br>1.4.3 度量数据应用 49<br>1.4.3.1 案例分析:测试用例设计进度 49<br>1.4.3.2 案例分析:测试用例执行进度 50<br>1.4.3.3 案例分析:测试的充分性 51<br>1.4.3.4 案例分析:产品发布准则 53<br>1.5 道德规范 55<br>1.6 小结 55<br><br>第2章 测试过程 57<br>2.1 简介 57<br>2.2 测试过程模型 58<br>2.3 测试计划和控制 59<br>2.3.1 主要活动 59<br>2.3.2 测试计划 64<br>2.3.3 测试执行进度 64<br>2.3.4 阶段度量指标 65<br>2.4 测试分析和设计 66<br>2.4.1 主要活动 67<br>2.4.2 阶段度量指标 68<br>2.5 测试实现和执行 68<br>2.5.1 主要活动 69<br>2.5.2 测试实现 71<br>2.5.2.1 测试规程规格说明 71<br>2.5.2.2 测试环境搭建 71<br>2.5.2.3 测试执行准备 75<br>2.5.3 测试执行 77<br>2.5.3.1 入口准则 78<br>2.5.3.2 测试结果比较 78<br>2.5.3.3 测试日志 79<br>2.5.3.4 确认测试和回归测试 79<br>2.5.4 阶段度量指标 80<br>2.6 评估出口准则和报告 81<br>2.6.1 主要活动 81<br>2.6.2 评估出口准则 82<br>2.6.3 测试报告 83<br>2.6.4 阶段度量指标 83<br>2.7 测试结束活动 84<br>2.7.1 主要活动 84<br>2.7.2 数据收集和分析 86<br>2.7.3 经验总结报告 86<br>2.8 小结 89<br><br>第3章 测试管理 90<br>3.1 简介 90<br>3.2 测试管理文档 93<br>3.2.1 测试方针 94<br>3.2.2 测试策略 95<br>3.2.3 主测试计划 96<br>3.2.3.1 介绍 97<br>3.2.3.2 详细内容 99<br>3.2.3.3 其他 101<br>3.2.4 级别测试计划 106<br>3.2.4.1 测试项和不测试项 107<br>3.4.2.2 测试的质量属性 107<br>3.2.4.3 测试时间进度 109<br>3.2.4.4 测试准则定义 110<br>3.2.4.5 测试风险 112<br>3.2.4.6 测试文档输出 113<br>3.2.4.7 角色和职责 114<br>3.2.5 级别测试设计规格说明 115<br>3.2.6 级别测试用例规格说明 116<br>3.2.7 级别测试规程规格说明 117<br>3.2.8 级别测试日志 118<br>3.2.9 异常报告 119<br>3.2.10 级别测试报告 121<br>3.2.11 主测试报告 122<br>3.3 测试计划裁减 123<br>3.4 测试估算 124<br>3.4.1 影响因素 127<br>3.4.2 基于百分比的方法 130<br>3.4.3 基于专家团队的方法 131<br>3.4.4 基于类似项目的方法 132<br>3.4.5 基于工作分解结构的方法 133<br>3.5 测试计划制定 134<br>3.5.1 尽早制定测试计划 134<br>3.5.2 测试计划的迭代 137<br>3.6 测试过程监控 139<br>3.6.1 风险 140<br>3.6.2 测试 143<br>3.6.2.1 案例分析:测试用例设计进度 144<br>3.6.2.2 案例分析:测试用例设执行进度 145<br>3.6.3 覆盖率 147<br>3.6.3.1 案例分析:基于需求的测试覆盖率 147<br>3.3.6.2 案例分析:基于平台的测试覆盖率 148<br>3.6.4 缺陷 149<br>3.6.4.1 案例分析:缺陷发现阶段分布 149<br>3.6.4.2 案例分析:缺陷所属模块分布 150<br>3.6.4.3 案例分析:发现缺陷的测试类型分布 151<br>3.6.5 信心 152<br>3.6.5.1 案例分析:测试发现缺陷状态变化 152<br>3.6.5.2 案例分析:测试用例通过率 153<br>3.7 测试商业价值 154<br>3.7.1 预防成本 155<br>3.7.2 检测成本 155<br>3.7.3 内部失效成本 156<br>3.7.4 外部失效成本 156<br>3.8 分布式测试、外包测试和内包测试 161<br>3.8.1 分布式测试 161<br>3.8.2 外包测试 162<br>3.8.3 内包测试 163<br>3.8.4 风险 164<br>3.9 基于风险的测试 167<br>3.9.1 什么是基于风险的测试 167<br>3.9.1.1 风险的定义 167<br>3.9.1.2 产品风险和项目风险 168<br>3.9.1.3 基于风险的测试策略 170<br>3.9.2 风险管理过程 174<br>3.9.2.1 风险识别 175<br>3.9.2.2 风险分析 182<br>3.9.2.3 风险应对 184<br>3.9.2.4 ISO/IEC 16805 190<br>3.9.3 风险管理实践 197<br>3.9.4 基于风险的测试方法 199<br>3.9.4.1 作用和优点 200<br>3.9.4.2 基于FMEA的测试 204<br>3.9.4.3 注意点和误区 213<br>3.10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215<br>3.10.1 什么是FMEA 215<br>3.10.2 应用领域 218<br>3.10.2.1 产品 219<br>3.10.2.2 过程 220<br>3.10.3 实现步骤 221<br>3.10.3.1 了解分析对象 223<br>3.10.3.2 识别失效模式 224<br>3.10.3.3 分析失效影响 224<br>3.10.3.4 确定严重程度 225<br>3.10.3.5 确定可能性 225<br>3.10.3.6 确定检测难度 226<br>3.10.3.7 分析潜在原因 226<br>3.10.3.8 计算风险优先级因子 227<br>3.10.3.9 确定处理优先级 227<br>3.10.3.10 采取应对措施 228<br>3.10.3.11 重新计算RPN 228<br>3.10.4 收益与成本 229<br>3.10.5 确定RPN 230<br>3.11 测试管理难题 231<br>3.11.1 探索性测试 231<br>3.11.1.1 什么是探索性测试 231<br>3.11.1.2 基于会话的测试管理 233<br>3.11.2 综合系统 234<br>3.11.3 安全关键系统 236<br>3.11.4 非功能性测试 237<br>3.12 小结 239<br><br>第4章 评审 241<br>4.1 简介 241<br>4.2 基本原则 244<br>4.3 选择合适的评审类型 246<br>4.3.1 审查 246<br>4.3.2 技术评审 248<br>4.3.3 走查 249<br>4.3.4 非正式评审 249<br>4.3.4 管理评审和审计 250<br>4.3.6 特殊工作产品的评审 251<br>4.3.7 正式评审的开展 252<br>4.4 有效的评审过程 253<br>4.4.1 计划阶段 254<br>4.4.2 预备会阶段 255<br>4.4.3 个人准备阶段 255<br>4.4.4 评审会议阶段 256<br>4.4.5 返工阶段 257<br>4.4.6 跟踪结果阶段 257<br>4.5 评审成功因素 259<br>4.6 小结 261<br><br>第5章 缺陷管理 262<br>5.1 简介 262<br>5.2 缺陷发现阶段 264<br>5.3 缺陷生命周期 264<br>5.3.1 识别 265<br>5.3.2 调查 266<br>5.3.3 改正 267<br>5.3.4 总结 268<br>5.3.5 案例 269<br>5.4 缺陷要素 273<br>5.5 缺陷度量 275<br>5.5.1 缺陷发现进度 276<br>5.5.2 缺陷修复进度 277<br>5.5.3 缺陷优先级 278<br>5.5.4 缺陷严重程度 279<br>5.6 缺陷沟通 281<br>5.7 小结 287<br><br>第6章 标准和测试过程改进 288<br>6.1 简介 288<br>6.2 相关标准 288<br>6.2.1 标准的来源和有效性 288<br>6.2.2 国际标准 290<br>6.2.2.1 ISO 290<br>6.2.2.2 IEEE 291<br>6.2.3 国家标准 292<br>6.2.4 特定领域标准 294<br>6.2.4.1 航空电子系统 294<br>6.2.4.2 航天工业 295<br>6.2.4.3 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295<br>6.2.5 其他标准 295<br>6.3 测试改进过程 296<br>6.3.1 改进的方法 296<br>6.3.2 改进的类型 297<br>6.4 测试过程优化 297<br>6.5 TMM 298<br>6.5.1 成熟度等级 299<br>6.5.2 内部结构 301<br>6.5.3 评估模型 304<br>6.6 TPI 306<br>6.6.1 模型结构 306<br>6.6.2 评估过程 311<br>6.7 CTP 312<br>6.7.1 模型结构 312<br>6.7.2 评估模型 316<br>6.8 STEP 317<br>6.8.1 组成 317<br>6.8.2 架构 318<br>6.8.3 活动时序 319<br>6.8.4 工作产品 320<br>6.8.5 角色和职责 321<br>6.9 CMMI 321<br>6.9.1 模型组成 322<br>6.9.1.1 表述方式 323<br>6.9.1.2 过程域 325<br>6.9.1.3 评估方法 326<br>6.9.2 验证和确认 326<br>6.10 小结 329<br><br>第7章 测试工具与自动化 330<br>7.1 简介 330<br>7.2 测试工具的概念 330<br>7.2.1 成本效益和风险 331<br>7.2.2 测试工具策略 335<br>7.2.3 测试工具集成 335<br>7.2.4 脚本和脚本语言 337<br>7.2.5 测试准则 340<br>7.2.6 测试工具部署 343<br>7.2.6.1 工具引入的成本效益 344<br>7.2.6.2 工具选择 344<br>7.2.6.3 工具引入 345<br>7.2.7 开源测试工具 346<br>7.2.8 测试工具开发 348<br>7.2.9 测试工具分类 350<br>7.3 测试工具分类 351<br>7.3.1 测试管理工具 351<br>7.3.2 测试执行工具 352<br>7.3.3 调试工具 354<br>7.3.4 错误传播和注入工具 355<br>7.3.5 模拟器与仿真器 356<br>7.3.6 静态和动态分析工具 356<br>7.3.6.1 静态分析工具 356<br>7.3.6.2 动态分析工具 357<br>7.3.7 关键字驱动测试自动化 358<br>7.3.8 性能测试工具 358<br>7.3.9 Web测试工具 359<br>7.4 小结 360<br><br>第8章 个人技能和团队构成 330<br>8.1 简介 330<br>8.2 个人技能 330<br>8.2.1 角色和职责 331<br>8.2.2 软技能 334<br>8.2.3 个人技能评估 337<br>8.3 团队能力 341<br>8.3.1 团队角色分类 341<br>8.3.2 案例:测试团队分析 343<br>8.3.3 测试团队优化 345<br>8.4 测试团队独立性 347<br>8.4.1 测试组织结构 347<br>8.4.2 测试外包 351<br>8.5 激励 352<br>8.5.1 激励方式 352<br>8.5.2 量化管理 358<br>8.6 沟通 359<br>8.6.1 正确对待缺陷 360<br>8.6.2 开发和测试的合作 360<br>8.7 小结 361<br>参考文献 362<br>附录A IGMP需求列表 36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