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21956
  • 作      者:
    杨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杨耕集》、《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等著作12部,先后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等国家级教材6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6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第一种新解读(第3版)》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这一宏大理论背景中,重新探讨它的理论主题、体系特征和当代意义,力图用新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成果重新阐释已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忽视、“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同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与观点,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卢卡奇、胡塞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转变,并以此为马克思辩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重新解读。《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第一种新解读(第3版)》自出版以来在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获第四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反映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记录了作者重读马克思的心路历程,但是,个人的思辨和体验与人类的思想和文明是熔铸于一体的,它同样记录着我们时代的理论心声。在当代社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解读,不能不为“缺席”的马克思辩护。只有通过这种体现时代性和社会发展的“重读”、“阐释”或“辩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才能走出传统哲学解释框架,才能寻求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真实视界的历史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经过切实的“学术”研究而显示其巨大的理论力量,从而亲近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
  ——《哲学动态》,2005(7)
展开
精彩书摘
  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①这就是说,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所有制一方面是生产的前提,另一方面又是生产的结果。所有制并不是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的独立的实体,它不可能给人们的经济活动预先设置一个不变的框架和外在的前提,相反,这些前提正是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生产出来。离开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无法实现,无从谈起,只能是空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所有制和生产关系是同一概念,“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②我们只有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所有制或生产关系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机制。确认所有制关系内在地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就应当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去把握所有制关系,从生产的技术构成、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活动方式中去理解所有制形式及其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工和竞争、垄断、贸易等“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现在称之为所有制的东西”。如前所述,特定的分工体现着特定的生产技术构成,同时又形成着特定的经济活动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而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所有制形式的改变,直至所有制根本性质的变革。例如,资本主义所有制在根本性质未变的前提下,就先后经历了个体所有制、联合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几种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由特定的分工所形成的经济活动方式的要求,并通过生产、分配等环节实现出来。
展开
目录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代序)
上篇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和体系:一种新解读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
三、马克思哲学体系的特征

第二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一、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二、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三、结语: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三、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第四章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对马克思世界观的一种新解读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和评价理性及其作用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十章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及其历史进程:一种新解读
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
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进程
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面实现

第十一章 发生、本质、过程:对马克思认识论的新解读之一
一、重演:认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二、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
三、语言:认识活动本身的要素
四、从感性认识、思维具体到实践理念:认识的基本过程

第十二章 建构、反思、反映:对马克思认识论的新解读之二
一、思维的建构性及其实质
二、思维的反思性及其作用
三、思维反映存在的形式

第十三章 实践反思:对马克思认识论的新解读之三
一、从康德的批判反思、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二、马克思实践反思理论的总体特征
三、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与历史认识论
四、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与现代认识论

第十四章 思维的内在矛盾:一种新解读
一、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矛盾:意识是被意识到的意识
二、建构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的矛盾:思维是被反思着的思维
三、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矛盾:思维操作是把运动的事物静止化
四、哲学思维是包含着反思的综合性思维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结语: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五章 实践本体论:对马克思本体论的一种新解读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二、实践本体论的内涵和意义
三、斯大林与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第六章 辩证的否定与否定性的辩证法: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一种新解读
一、辩证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二、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否定之否定
三、简短的结论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一种新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

第八章 历史必然性:一种新解读
一、历史必然性观念的确立
二、历史必然性的基本特征
三、反历史必然性观念泛起的原因和环节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九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种新解读
一、生产力的特征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代特点

第十五章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一种新解读
一、哲学史上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观念
二、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三、自我意识与客观性

第十六章 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一种新解读
一、“拒斥形而上学”与可证实性
二、“悖论”与无矛盾性
三、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系统与非系统
四、主体性原则与现代思维运动的三个层次

第十七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一种新解读
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三、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四、时间:人的生命尺度和发展空间

下篇
第十八章 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
一、法国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派
二、法国唯物主义中的人本唯物主义派
三、重新考察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第十九章 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一、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的理论贡献
二、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的理论局限
三、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对唯物史观形成的影响
四、简短的结语

第二十章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一、社会哲学的理论渊源
二、社会哲学的主要观点
……
第二十一章 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
第二十二章 从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到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一种新解读
第二十三章 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一种新解读
第二十四章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第二十五章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六章 后现代主义:背景、实质和意义
第二十七章 后殖民主义:实质、特征及其局限
第二十八章 后殖民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