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89080
  • 作      者:
    普慧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普慧,本名张弘。1959年生于陕北。山东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博士后、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文学和史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大藏经(汉文)续编》编委、《中华大典,宗教典,佛教分典》编委等。研习佛教文学30年,著有《南朝佛教与文学》、《白居易与佛禅》等专著,参撰《佛教大辞典》(任继愈主编),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佛学研究》、《文史哲》、《人文科学研究》(韩国)、《国际自然与社会科学杂志》(加拿大)等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文章多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宗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转载。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文学评论》(2003-2007)优秀论文奖1次,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免于鉴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项目l项。欧盟ERASMUS项目学者,应邀赴美国(Saint Bonaventure Univ.,Princeton Univ.,Harvard Univ.,Suffolk Univ.,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捷克(Charles Univ.,Masaryk Univ.)、奥地利(Univ.of Vienna)、德国(Univ.of Hamburg)、韩国(Hanyang Univ.,Yeungnam Univ.)、日本(Senshu Univ.)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大学访问和讲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繁体版)》主要内容包括:佛教典籍与中国文论、佛教视野中的文人创作、僧人创作与文学发展、佛教文化与小说创作、佛教文献考释与补正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佛教的寺院,就其根本的功能而言,是用于供奉佛像,为佛徒提供持戒安禅、弘扬佛法,并吸引善男信女对神佛顶礼膜拜的宗教场所。天竺佛寺以及早期的汉传佛寺,其功能大抵如是①。但是,正如佛教传人中国后,不断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一样,佛寺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接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人现实感非常强烈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最终也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汉传寺院。汉传寺院的中国特色,不仅表现在寺院建筑风格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表现于寺院选址的山林化以及寺院布局所呈现的园林化倾向上。相对而言,对于中国文人来说,后者的影响也许更大。
  在佛教传人中国的早期,基于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对佛教的信仰以便弘扬佛法的目的,佛寺的创设大多选择于通都大邑和交通要道。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范围的扩大以及佛教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影响的加深,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也对佛寺的创设及结构布局的美学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后来在中国的传播中,首先吸引的是中国的知识阶层,并由于中国知识阶层对佛教典籍的翻译与义理的探寻而加速了佛教的流布。因此,汉传佛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的反映。
  自从东晋时期中国文人发现山水对人的审美愉悦作用后,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就成为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生活与审美趣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汉传寺院也恰在这一时期,开始从通都大邑向山林化发展,开始注意在寺院选址上盎山林之美。这一趋势从慧远创设东林寺即已表现出来。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传》载:“(远)欲往罗浮山,及屈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速同门旧好,遂要速同止。”而刺史桓伊“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裁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佛教典籍与中国文论
略论佛教与古代汉文学思想
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古汉译佛经偈颂诗学价值述略
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及其来源
经学章句与佛经科判及汉魏六朝文学理论

第二编 佛教视野中的文人创作
弥陀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创作
佛宫南院独游频——唐代诗人游居寺院习尚探啧
山寺水亭长年吟——唐代诗人寺院之游与诗歌创作
红叶寺游诗兴多——唐长安佛教寺院与文人的诗歌创作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理学、禅学与欧阳修诗
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论宋代理趣诗
佛禅质素和晚明文学演进之思想脉络

第三编 僧人创作与文学发展
论东晋庐山佛教和山水游记的发展
论北宋诗僧道潜
北宋诗僧惠洪研究
《冷斋夜话》与江西诗派
论明末清初诸高僧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第四编 佛教文化与小说创作
汉译佛典中的莲华色尼文学故事类型考述
唐人小说中佛寺的艺术功能与文化蕴涵
禅门心法——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凌蒙初“二拍”中的因果报应观
凌蒙初之从佛与《硬勘案大儒争闲气》中的佛教平等观
论贾宝玉的双重异化及其文化意义
析《红楼梦》的宿命结构

第五编 佛教文献考释与补正
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佛说《毗摩罗诘经》遗址
释僧佑《经哏导师集》考论
唐代佛寺杂考
《大和蟠龙山寿圣寺住持古庵和尚塔铭并叙》残叙考释
《唐才子传校笺,道人灵一传》补正一则

作者简介
西北大学佛教文学研究团队简介
英文目录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