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然保护区展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58721
  • 作      者:
    陶思明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自然保护区展望:以历史使命、生存战略为视觉》可供各级政府经济发展、自然保护、公共服务、财政支持等部门,国土规划、产业布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等研究单位,以及涉自然保护区政策法规制定、开发建设管理、社区工作、公众传媒、环保志愿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阅读和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陶思明,环境保护部,已在环境保护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业务岗位上连续工作15年.
展开
内容介绍
  《自然保护区展望:以历史使命、生存战略为视觉》阐述自然保护区历史使命和生存战略基本问题,试图建立保护区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广泛领域的密切联系,认为大力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保护区多种功能的更全面了解,积极发展公民参与决策,永存人民心中的自然保护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揭示保护区以“自然为本”的本质和“以人为本”社会中“人”在捍卫自然生态利益上的局限性,认为每个保护区的每一天差不多都受到经济利益的觊觎和挑战,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思想和决策方向,以实现国家保护目标为导向,真正管住有明显危害的开发建设活动,真正避免人主动施加的不可控威胁,解放自然力,确保自然对策最大化,才可能展现自然保护区事业乐观的未来,这事关当代人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 历史使命
  自然保护区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是尚未受到人类活动严重干扰、破坏而代表自然价值高度的地理空间,并通过依法管理人类威胁,持续张扬自然生态利益,确保自然对策最大化,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良好性,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可持续生存,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存等。在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保护区事业的诞生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崇尚和爱护自然,努力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健康、富饶、安全的强烈愿望。正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五届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世界大会所认为的,保护区是最能激发人类灵感和陶冶情操的地方,是物种生存、生态系统健康和食品、空气、水安全最关紧要的地方,是对稳定气候最具基础性作用的地方,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最具独特性的地方,因此也是最值得人类特别呵护的地方(德班倡议,2003)。这是对保护区最好的赞美和期待。
  虽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区管理分类中,保护区系统几乎涵盖所有依法保护、管理的区域,包括国家公园、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区、资源管护区等,但是从不同保护区域其功能定位因国家不同而又有所区别的情况看,自然保护区在实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保护目标上似乎更胜一筹。1907年一位俄罗斯脊椎动物研究专家参观美国国家公园后,认为国家公园的概念过度以人类为中心了,决心在俄罗斯建立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当俄罗斯政府1936年建立Sikhote Alinsky自然保护区时,俄远东地区野生老虎只残存30~40只,但现在已经发展到300~400只,随着老虎重新兴盛起来的还有紫貂、河狸等其他众多物种RaygorodetskyG 2008俄罗斯的珍宝世界自然保护信息,所以,尽管其他不同名称、不同管理要求的保护区域,与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功能比较接近,在有的国家甚至就是同义语(我国有学者倾向于将其统称为“保护地”解焱等2004中国的保护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而且和美国国会于1872年3月1日通过法案宣布黄石地区为世界首个国家公园的历史相比,现代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端似乎也比较模糊,然而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对象物所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加强自然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任务越来越艰巨,在目前名目繁多的保护地体系中,自然保护区已被公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由政府依法批准建立,通过采取禁止和限制水土资源经济开发利用、新的生产力布局(工业化)、人口聚集(城镇化)等政策措施,实现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自然对象物的保护。性质、功能相近的还有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地质、湿地等自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一起构成我国自然生态就地保护体系,其批建面积已经占到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7%左右,另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留区域。人,来源于自然并存在于自然之中,依赖于自然而生存,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人类的根基在地球,人类自身健康的身体与不可征服的精神都离不开地球生命支持体系的抚养。人的生存基础不是自身的精神力量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一种“生态决定”李晓明2005美国当代生态批评新华文摘,22,即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质组成的生态循环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得以展开的基础,代表着幸福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潜在力量。
  但是,经历悠久的文明史,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十分广泛,现在人口越来越多,不断拓展自我生存空间,加速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到处都是人类的“足迹”。按照生态平衡机制,单一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的过度扩张、强势,必将打破生态平衡殃及其他物种和其他生态系统,同时最终也会祸害自身。人们很久以来就已经知道,“人化”(假定反映人类种群数量和人工生态系统规模)越深刻的地方,自然的组分就会越少,对野生动植物可持续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威胁也就越大,并会以极端方式惩罚“人化”了自然的人,各种“生态灾难”的教训已经很多。因而,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伴随着人类发展由来已久,只是如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保护的任务和难度更大了,这也使现代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持续发展,肩负着开启人类光明前景的伟大历史使命。
  1永远的自然生态利益1永远的自然生态利益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利益的高度膨胀,也即奉行只关注人类自身及其短期利益、忽视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圈整体及其长远利益的人类利益中心主义思想,极大地损害了作为生命支持体系的自然生态的利益,导致天然森林、草原、湿地等分布地域大幅度收缩,数量显著减少,质量严重下降,河流、湖泊、海岸带等生态系统更是被高度异化,加上污染损毁等,失去大量生存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越来越多地走向濒危或加速灭绝,人类社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土地退化、资源紧缺、极端灾害和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发展前景亦普遍表示担忧。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首先要从地理空间上具体地限制人类利益的继续盲目扩张,预防最基本的生态底线不被突破,并极大地张扬自然生态利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由此而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李干杰2011.5.19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答记者问中国环境报,不仅具有必然性、时代性,而且具有历史性、继承性;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具有广泛关联性、世界性;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崇尚自然、建设幸福家园的重要实践活动,而且上升到国家意志和国际社会的共识,通过国内法和国际法积极推进促成,保障一系列崇高目标的充分实现,其永远不变的价值目标和伟大历史使命就是追求并呵护最大的自然生态利益。自然保护区事业,是人类全面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高扬“自然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旗帜,有效缓解人类活动威胁、防范新的开发破坏,使其惠及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管护自然保护区的最终落脚点,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社会定位。
  11从人与自然关系看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能支持生命的绿洲,现今生活着种群数量达70多亿个体的人类,曾有预测说世界人口2012年将达到70亿的规模,实际上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宣布2011年10月31日即达到70亿。我们荣幸地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星球,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同时也关注着孕育、呵护、保障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的地球生命支持体系。联合国统计显示,世界人口从10亿增长到20亿用了一个多世纪,从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2年,而从1987年开始每12年就增长10亿,人口激增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激增,粮食、水资源、宜居土地的供给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新京报,20111031)。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上除了人类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不计其数生生不息的野生动植物,也和人类一起分享生存空间,无论陆地还是水体,到处都有它们的家园。野生动植物不仅和人类共同组成地球生命世界,而且通过构建各种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成为人类生存的支柱,它们是地球所有特征中最复杂、最活跃和最富于变化的因素,和各种地质地貌、自然现象相结合形成生物圈,通过共同的代谢活动并以物理和化学的形式与大气层、地层和水圈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存环境。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人工难以模拟的生命支持体系,自然世界因此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背景和基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依存,幸福的家园。地球近代史上曾经有过的适于吸入的空气、可饮用的水源、肥沃的土壤、高产的农田、富饶的海域、适宜的气候以及其他各项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服务,都充分显示了生物体的作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办公室2005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物种、遗传资源、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在城市还是农村,作为政治家、科学家还是劳动者,都完全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无价服务,这包括从清洁的水到丰富的食物,从风暴防御到文化认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席科学家McNeelyJ)等所有的东西,人类的理性也深深根植于地球。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历史使命
1 永远的自然生态利益
1.1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
1.2 从国家重视程度看
1.3 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看
1.3.1 自然模式
1.3.2 世界大保护
2 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白和象征
2.1 从实践活动看
2.1.1 历史的脚印
2.1.2 新中国的发展
2.2 从已有规模看
2.3 从显现效果看
3 全民受益的公共服务
3.1 从生态系统服务和价值评估看
3.2 从人的生存保障看
3.2.1 金子不能当饭吃
3.2.2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3.2.3 生命之水
3.3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
3.3.1 研究教学基地
3.3.2 精神文化家园
3.3.3 户外教育窗口
3.3.4 交流合作平台
4 社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基地
4.1 从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交加共存现状看
4.2 从对区社关系认识的变化看
4.2.1 早期对社区的排斥
4.2.2 走向合作
4.3 从建设和谐区社关系的实践看

第二编 生存战略
5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思想和决策方向
5.1 从保护区以“自然为本”的本质看
5.2 从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看
5.3 从对利益冲突的应对看
5.3.1 局限性与危险性
5.3.2 变革图存
6 始终追寻有利于落实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6.1 从优化政府行政管理看
6.1.1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6.1.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权
6.1.3 公民参与决策
6.2 从构建与发展的协调性看
6.2.1 机遇与挑战
6.2.2 不能突破的底线
6.2.3 和谐保护
6.2.4 经济利益补偿
6.3 从形成适应性工作理念看
6.3.1 价值本原
6.3.2 维护自然性
6.3.3 威胁管理
6.3.4 自然保护区文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