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的形成与鼎盛
骈文是从中国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种特产,它从滥觞到萌芽,再到真正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来说,先秦时期,文学还处于自在的、不自觉的状态。同样一篇 作品,既是哲学,又是政治学、伦理学,还是历史学,同时又有一些文学特性。用散用骈,也顺其自然,虽然不乏骈词俪语,但却不是作者自觉的、着意追求所致。所以刘勰说是“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得更为明晰:“意授于思,言授于意,腾诸唇吻者为语,载诸篇 简者为文。言有雅俗之殊,斯文有文质之异;或出之以俪词,或述之以散笔。”“方式不同,作用则一”,“初无造作,故一人之书,骈散兼有;一书之义,奇偶互见”,“全出自然”。纵观先秦之谣谚、经典、诸子百家之作大略如此。上古谣谚“循天籁之自然”,《尚书》虽有偶俪之辞,但都是“率然对尔”。而《周易》《诗经》《春秋左氏传》尽管“奇偶变”,但也“不劳经营”。其他诸子之文,或为记事,或为明理,或为游说,或为论辩,有什么样的实际需要,就写什么样的文字,既不着意为骈,也不苦心作散,考虑的是功利和实用,并不作纯艺术的追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