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市民文化与现代通俗小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08109
  • 作      者:
    张登林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上海现代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同步发展又相互渗透、融合的文学史实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性文学语境。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登林,男,安徽庐江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东西方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市民文化与现代通俗小说》主要从地域文化即上海市民文化与现代通俗小说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上海现代通俗小说的特质。上海市民文化孕育了言情、武侠、侦探、社会等各种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而在这些类型的通俗小说中又蕴涵了诸多市民文化的因子。上海现代通俗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得益于由报刊、书店、出版社等“交往网络体制”构成的“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展开
精彩书摘
  最后看看对商品(小说)的认识情况。中国古代的文学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诗”、“文”是最早的文学体裁,因此成为“文学”的核心,而后起的文学体裁往往遭到正统士大夫的轻视,如“词为诗余,曲为词余,”地位逐渐降低。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则遭到鄙视,所谓“不登大雅之堂”,便是说它们“俗”得很。近三四百年来,尽管士大夫在日常生活中早已说小说所用的白话,小说也不断出现杰作,不断有士大夫出来赞美小说、提倡小说,然而这终究是少数人的意见,无法从整体上改变士大夫阶层对小说的看法。一直到晚清“小说界革命”之前,如黄人所说,在士大夫圈子里,对于小说是“博弈视之,俳优视之,甚且鸩毒视之,妖孽视之,言不齿于缙绅,名不列于四部。私衷酷好,而阅必背人,下笔误征,则群加嗤鄙”。元明清三代都要禁毁小说、戏曲,清代尤甚,几乎历朝都要下令禁小说、戏曲。这种禁毁也往往得到士大夫们的支持拥护。有些士大夫认为,写小说和赞美小说都是一种“造孽”行为,小说家和小说评论家们不是应受“杀头之报”,就是“子孙三代皆哑”,或者披枷戴锁在地狱里忍受各种苦刑的煎熬,受到各种报应。士大夫为文之所以用古奥的文言,为的是将思想保持在古人的轨道,按古人思维的模式思维,防止在思想上离经叛道。正统文学正是以“雅俗之分”将自己封闭起来,所以它必须把“雅”作为文学形式上的标准,而且是最重要的标准。在明清,认识几千字,哪怕能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几十万字的白话小说,也算不上“文人”;只有能读文言,并用文言做合乎士大夫标准的文章,才能跨入“文人”的行列,才可以应试,有希望做官。于是,士大夫十年寒窗苦读,学的就是运用先秦的语言创作文学。文言不仅制约着思想,也维护着士大夫队伍的纯洁,成为士大夫专用语言。 
  真正促使士大夫阶层接受小说,把小说当作“教化”工具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等人。康有为于19世纪80年代路过上海时,从点石斋打听到书籍销售情况是“‘书’‘经’不如八股,八股不如小说”,于是得出“启童蒙之知识,引之以正道,俾其欢欣乐读,莫小说若也”的结论。他又从《万国公报》中看到傅兰雅提倡“时新小说”,要用小说来纠正中国的吸鸦片、考八股、缠小脚的恶俗,由此萌生了利用小说“教化”的设想。在了解日本维新变法时曾经利用过小说后,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中,将“小说”单独列为一部,与“文学”并列,并且提出要将小说纳入维新变法的轨道。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认真考察了日本的政治小说及其理论研究,写出了著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着重阐述了政治小说的社会作用。后来他在《饮冰室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等一系列文章中申说他对政治小说的看法。他还亲自动手翻译了《佳人奇偶》、《经国美谈》和《十五小豪杰》等外国政治小说。1902年11月,他在日本横滨创办小说杂志《新小说》,继续鼓吹“小说界革命”,推动小说创作和小说美学的近代转型。“小说界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这两篇文章中,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功能以及小说界革命的目的、方针和运作等都作了明确的阐释。
  ……
展开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雅俗之辨与文化选择
第一节 文学史视阈中的雅俗之辨
第二节 上海文化的市民性特征
第三节 市民文化市场的形成与现代通俗小说的兴起

第二章 文化制约与小说嬗变
第一节 文化市场催生下的言情小说潮
第二节 文化对峙中的自我调适与更新
第三节 战争文化制约下的趋时与回归

第三章 从幻想的情到现实的爱--言情小说的世俗化之路
第一节 知识者的自我言说
第二节 走向社会人生的广场
第三节 生活中的传奇与庸俗

第四章 游走在公义与律法之间--武侠侦探小说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侠的起源和民族文化接受心理
第二节 武侠小说对正义的期盼
第三节 侦探小说与智性的追求

第五章 涌动的"歇浦潮"与平静的弄堂景--社会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第一节 "五光十色"的都市镜像
第二节 弄堂人生的欲望潜流

第六章 市民文化接受中的通俗小说艺术
第一节 娱乐消遣:审美的创作观念
第二节 题材选择:现实的认同与妥协
第三节 叙事模式:自动化与陌生化

第七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现代通俗小说
第一节 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场域"
第二节 新文学烛照下的"范式"变异
第三节 市民文化的缺陷与通俗小说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