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发展至明代,宗唐抑宋之风愈演愈烈。明人受严羽影响最深。“闽中十子”之一的高棅(1350-1423)承其余论,批判宋元诗,其《唐诗品汇》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段,成为七子派诗必盛唐论的先导。茶陵派李东阳(1447-1516)亦继承严羽诗论,宗盛唐,但对宋元诗的态度比七子派要宽容得多。明代最主要的诗学流派前七子和后七子论诗都坚持“诗必盛唐”说,排击宋诗不遗余力。明初刘崧发出“宋无诗”说,此后前七子之首李梦阳(1473-1530)、何景明(1483-1521)宗唐抑宋的态度更加坚决,何景明《杂言十首》其五云:“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作,赋亡而诗作。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①后七子李攀龙(1514-1570)、王世贞(1526-1590)、谢榛(1495-1575)、胡应麟(1551-1602)等人在宗唐抑宋的立场上与前七子一致,但在具体诗论中对前七子有所修正。
明代宗唐派占绝对优势,宗宋之声直到公安三袁才成气候。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是公安派主将,论诗尤以袁宏道为代表,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②,宗尚则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文必秦汉论,针锋相对。此后又出现竞陵派,以晚唐幽峭之风为尚,对七子派模拟盛唐诗风亦有一定的救弊意义。
综上可见,唐宋诗之争产生于宋诗形成的进程中,南宋时江西诗派一度盛行,然而在元、明两代,宗唐之风为诗坛主流倾向,宗宋之声相对来说比较寥落。应该说,直至清代,宋诗风在钱谦益等人的提倡下逐渐兴起,唐音、宋调两种诗歌范型才在诗学和创作中形成旗鼓相当的对立状态。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宗宋诗风由兴起而逐渐兴盛,宗唐之风亦不断发展的时期。相对于前代,清人对唐宋诗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唐宋诗之争激烈展开的同时,日趋理性化。本编即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
……
展开